国破尚如此 我何惜此头
——记抗战老兵朱冠英
□晚报记者 苏 莉 文/图
“爹,您的孙子专门从部队回来看您了。”
“爷爷,您放心吧,您为抗日抛头颅,洒热血,为国捐躯,作为您的孙子,我也会投身部队……”朱华山站在爷爷的墓碑前郑重承诺。每年,只要有一点儿时间,朱华山第一件事就是从部队回到家乡,来到爷爷的墓碑前祭奠。
“每天早晨,我和老伴儿都会到父亲的墓碑前坐下来说说话。”朱德喜说。
血雨腥风岁月 壮士结拜好兄弟
在上蔡县杨屯乡杨寺位村,朱家的房子还是过去的三间瓦房,院内收拾得很干净。院子向西约
朱冠英(
“有了学问,就会有思想,能做大事。”朱德喜说,他们朱家人都是老实的农民,但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父亲朱冠英6岁的时候就入私塾学习,但最终因家里揭不开锅,12岁辍学务农。19岁时,生性正直的朱冠英参军,从军于冯玉祥部十二军张车勉二十二师六十四团十营三排。
当兵后,朱冠英因打仗机智勇敢,又识字,颇受器重,很快被提升为机枪连连长。长官高培显见他年纪轻,又很有见地,有胆略,对他很器重。
当时,他们的部队在郑州、许昌一带驻扎。1941年8月,通过地下党员白云华、韩陪华等人的指引,朱冠英进步很快。他曾经多次将枪械弹药送给地下党和游击队,并以做生意为名掩护革命同志,积极配合党组织活动。
朱冠英与长官高培显的老家相隔
驻守陈法寨 好兄弟共同抗日
1941年至1943年,朱冠英所部先后在新郑、渑池驻军。因受地下党负责人白云华、范裕民、潘孝忠、韩培华等人进步活动的影响,高培显、尚震荣等组成党小组,1943年5月又发展机枪连连长朱冠英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员。
1944年2月底,张车勉的二十二师奉命驻扎襄县,适逢日军为保铁路交通路线的河南战役爆发。3月中旬,日军万余人包围襄县,3日后襄县失守,朱冠英率机枪连和朱洪云的三连320余人突围至漯河西北一带。他们一边与敌军周旋,一边设法与党组织联系。
同年4月初,朱冠英在许昌附近联系上新四军独立旅。10日,高培显、朱冠英率领的这支部队被整编为独立旅第五大队,由高培显任大队长,朱冠英任副大队长,尚震荣(地下党员)任政委。他们的任务是在西平、遂平至许昌沿线破击日军铁路交通,牵制日军的山区扫荡。
1944年,日军独立步兵二十六大队三中队,以高野中尉为首,侵入上蔡县城。河南沦陷,中原大地连续遭遇旱灾、蝗灾,受灾面积很大。百姓多食用糠菜,又逢日寇掠夺屠城,无恶不作,民众日子苦不堪言,雪上加霜。
“打回上蔡去!”“打回老家去!”战士们对日军的行径非常愤恨,纷纷要求返乡抗击日寇。对此,高培显和朱冠英也深有同感。请示上级后,他们在当年5月8日,率部队向上蔡县挺进。
5月初,高培显、朱冠英奉命挺进上蔡县城东南20多公里汝上交界处的陈法寨,并以此为根据地开展抗日斗争。两三个月内,打了大小战斗十几次。日伪军对高培显、朱冠英恨之入骨。
掩护群众突围 英雄相继阵亡
“我是1944年夏天和母亲一起被接到陈法寨与父亲团聚的。”朱德喜对记者说,过去,父亲为了打仗,长年在外地,一两年也不回一次家。后来,父亲虽然回到了上蔡县,驻扎在陈法寨,但他很少回家。父亲到底长什么样子,当时在他和妹妹脑海里很模糊。得知要到部队与父亲团聚,当时只有7岁的他和4岁的妹妹非常兴奋。
“父亲有
然而,好景不长,部队接到情报,日伪军要偷袭陈法寨。
“父亲和高叔叔表情很严肃,他们整夜在指挥所内研究战略。”朱德喜说,那几天,父亲很少回到他们温馨的小茅屋内。
部队召开紧急会议。他们商议决定,为了保护寨内的万余名百姓安全转移,朱冠英率部抢修工事固守,等待主力支援。第二天,高培显与他的卫士高玉山去检查工事布置情况。刚走到东门岗楼时,他发现几名日军机枪手在岗楼东、陈集房顶上趴着,他一枪打中日军机枪手。开两枪后,高培显被日军击中左眉,军医张志祥和警卫员急忙为他包扎。他断断续续地说:“战斗由朱冠英、崔周臣指挥,掩护百姓撤退”。随后,高培显便闭上了眼,英勇殉国。
高培显牺牲后,朱冠英、崔周陈等成立临时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他们决定坚守陈法寨。身为副职的朱冠英,在高培显殉国、主力支援屡屡受阻的危难时刻沉着应战、顽强抗敌。为了掩护寨内群众全部转移,他几次放弃撤退机会,死守南门,命令用炸药炸开寨西北角的地下工事掩护老百姓突围,自己在寨南门里路西30余米处的大榆树下,身负重伤仍然抱着机枪阻击敌人,最后倚着树干射击,直到子弹用尽,身中数弹而壮烈殉国,年仅37岁。
朱冠英牺牲后,万余名群众自发赶到陈法寨,护送高培显和朱冠英的遗体到各自祖坟下葬。
秉承革命遗志 朱家后人去当兵
高培显和朱冠英殉国后,他们的抗日壮举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蔡县民政局曾专门组织人员到邵店大高庄、杨屯陈法寨、临泉县小关乡、鞍山市、新郑市寻找朱冠英旧部和他的入党介绍人,其中包括陈法寨当时健在村民朱宾、陈新年、陈斗、陈丙五、程玉兰、陈忠等以及朱冠英部警卫员高玉山、军医高培仁,对朱冠英所领导的抗日武装有关入党、改编和抗日活动及与地下党的联系情况进行了调查。然而,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地下党多为化名,且当事人大都故去,唯入党介绍人之一临泉县韩培华尚在,并多次书写证明材料。当时所有的调查资料,县民政局都有存档。
2013年1月,杨屯乡人民政府、杨屯乡人民武装部根据群众的反映,在深入调查之后,决定在朱冠英墓前竖立“抗日志士朱冠英之墓”。墓碑上概述了朱冠英在抗日烽火年代的壮烈人生。上蔡县人民武装部以及当地的学校曾多次组织杨屯乡中小学生到陈法寨朱冠英殉难地开展爱国主义勿忘国耻的警示教育活动。
当天,记者在朱德喜家看到政府发放的“将校之家”的牌匾。“父亲从小就教育我要报效祖国。虽然我没有去当兵,但要让我的儿子去当兵!”朱德喜说,自己7岁没有了父亲,14岁的时候母亲因为极度抑郁撒手离去,是婶娘和亲戚们将自己和妹妹抚养长大,成家立业。
朱德喜说,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当时,他们家里非常贫穷,但是他从牙缝里省钱,含辛茹苦供养子女上学读书。后来,他不顾家里缺少劳力,送儿子朱华山、朱恒山参军入伍,报效国家。1985年,次子朱恒山在全军武警技能大比武中获得好名次,但不久患上了尿毒症,被部队评定为二等残疾军人后返乡就业,32岁时病逝。长子朱华山携笔从戎,现为兰州军区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