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团”精神薪火相传
□刘康健
如今,知道“老八团”的人已经不多了。可当年,“老八团”这三个字,让日寇闻风丧胆。这是一支由驻马店子弟组成的抗日队伍,转战于江淮之间,痛击日寇,消灭伪军,是新四军敌后抗战的一支劲旅。
这是驻马店人创造的辉煌的历史,也是驻马店人的骄傲。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让“老八团”精神薪火相传,是时代的需要,是人民的呼唤。
坚守信仰,至死不悔。1933年在鄂豫边的吴家尖山,由共产党员周骏鸣、王国华一手创建的红军游击队成立时,只有6个人、一杆枪。这支游击队同我党留在南方8省的其他游击队一样,顽强地坚持了3年游击战争。1937年10月,鄂豫边区省委和游击队领导根据形势和上级决定,将这支游击队扩编为鄂豫边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 团长周骏鸣,政委王国华。1938年,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又称“老八团”。
笔者在创作《横刀立马桐柏山》时,曾多次陪同周骏鸣老人重走鄂豫边。很难想象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这支武装经过杜庄突围、平氏夺枪、分兵三路后,还能坚持下来,不但队伍发展了,而且打出了以竹沟为中心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周骏鸣老人动情地告诉笔者,他们当年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靠的是共产主义的信仰、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信念。笔者了解到,在3年游击战争时期,没有一个游击队员叛变,没有一个游击队员怕死。
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周骏鸣老人带着笔者走遍了当年打仗的地方。每到一处,老人都会向笔者讲述战斗的经过。当年,无论是6个人的游击队,还是手里只有大刀长矛的“老八团”,在强敌面前,共产党员没有退却的,无不奋勇杀敌,舍生忘死。1939年2 月19日(春节)拂晓,日军两个大队七八百人,袭击“老八团”东山口老人洼驻地。老八团全体官兵全力迎战来犯之敌,激战终日, 打退敌军多次进攻。特别是三营,在营长李木生率领下,用土造步枪、大刀、长矛,让日军付出了伤亡150余人的代价。
回忆过去,是为了用历史的光辉照亮未来;继承传统,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驻马店的子弟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必须接过革命的火炬,继承传统,面向未来,实现强国之梦。
(作者系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