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现场观看 倍感荣耀
“整齐的步伐、威武的军容、现代化的装备,让观礼的人热血沸腾。历史证明,一切对我国主权的痴心妄想,都将被滚滚铁流碾得粉碎!”全国劳动模范于凯对记者说。
贾立群:
为观礼戴上红领带
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贾立群坐在天安门广场观礼席上,现场感受了大阅兵的震撼。这个一贯低调的超声专家今天戴了一条紫红色领带。
“领带是我爱人给我挑的。她说今天是个喜庆日子,要戴条颜色鲜艳点儿的领带。”贾立群今天穿了一身新衣服,白衬衣是几天前特意跟爱人一起去复兴商业城买的。
贾大夫说:“6月下旬就接到卫计委的电话,问我能不能安排时间参加阅兵观礼。当时特别高兴,我说必须去啊,一定会安排好时间!”
贾大夫从没到天安门参加过这样盛大的典礼。“以前像国庆阅兵那样的活动,只能在电视上看。还记得国庆60周年的时候大阅兵,我们家门口过坦克车队,大家都站在路边看,觉得既威风又震撼。那时候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到天安门广场观礼。”贾立群说。
今天,贾大夫终于圆了梦。“虽然那些飞机、坦克、导弹什么型号我不懂,但看着一个个方阵整齐地通过天安门,就觉得作为中国人真自豪!”贾立群说。
姜善智:
让战争贩子望而生畏
姜善智于抗战末期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北京市交通局局长、京石高速与京津塘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在接到阅兵观礼的邀请电话时,姜善智无法抑制心中的激动:“这是难得的机遇!在我有生之年能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活动,我将终生难忘!”
老人还说,对这次阅兵有两个期望,一个是对先进武器亮相天安门满怀期待,尤其想看到飞机飞过长安街上空时的精彩表演。第二个期望是这次阅兵能让战争贩子望而生畏、胆战心惊,也要让和平年代的人们居安思危,努力保卫世界和平。
顾理昌:
观礼是一生最大荣耀
“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能到天安门观礼,是我一生最大的荣耀。”顾理昌今年已经90岁了,老人家从16岁入党,已经有74年党龄。从最初的儿童团团长,到后来的新四军战士,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时期那些艰苦的岁月,让老人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顾理昌一直惦记那些曾经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曾经奔走十多年,为32位抗日战争烈士“正名”。如今,他把抗战胜利慰问金全数捐给了家乡的烈士陵园,希望能让更多的牺牲者魂归故里。
顾老表示,自己今年正好90岁,作为一名老兵,能到祖国的心脏天安门广场观礼,见证祖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老人说他从来不穿皮鞋,为了这次观礼,特意买了新皮鞋和新帽子,让儿女给他准备了一套崭新的毛料中山装。观礼时,老人家准备穿上新衣新鞋,然后在胸前别上纪念章,加上新发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共四枚。顾老告诉记者,新衣服已经试穿过了,特别好看,别上纪念章更是好得“呱呱叫”,观礼当天要“斗志昂扬、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天安门”。
江雪:
比我贡献大的人很多
1938年,一名15岁的小姑娘,为了自己心中的抗日理想,一路辗转,历经艰辛,只身一人从广州北上延安——这是95岁老人江雪的抗战经历。
“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观礼的时候戴。”
1935年,还是华侨身份的江雪跟随母亲回国看望病重的奶奶。1936年,探亲结束后江雪主动要求留在国内上学。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江雪参加了由中山大学学生组织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1938年,广东被日军轰炸,江雪用母亲给她寄来的买船票的钱买了车票,坐三天三夜的火车,来到汉口八路军办事处。在这儿,她见到了董必武。“董老问我为什么要去延安,我说我要抗战,不要做亡国奴。”江雪说,董老决定批准她前往西安,再辗转到延安。
1939年到1940年,江雪参加了鲁迅艺术学院的实验剧团,去山西前线慰问刘伯承的129师。“我们跟随八路军炮兵团从河南渑池渡过黄河,在晋东南的长治、高平一带,我们除了慰问演出外,还随军参加了太行山里的反扫荡战斗。那时候,才真正知道前线的八路军是多么艰苦,日本鬼子是多么残酷。”
讲述中,江雪还向记者提到一个细节,在参加革命后,她把自己用于返回马来西亚的侨民证烧了,并决心不再离开中国。直到2003年,65年后,她才第一次见到亲人——大弟弟的儿子。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