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革命老区确山县的散文家们,以其清新自然、文笔飘逸的风格活跃于驻马店市乃至河南省散文界。确山的青山绿水给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确山的厚重文化为他们的创作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如今,确山县的散文创作风头正劲……
李新华的散文源于生活,有感而发,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风格独特,耐人品味。叙事与抒情交织,感性与理性融合,情感与思考渗透。写亲情,突出以小见大;写游记,彰显文化底蕴,始终以朴实的文字和饱满的情怀感染、影响、滋润他人的心灵,让人在他的散文中读出美感,读出知识,读出哲理。
朱国喜的散文多以家乡风物人事作为抒写对象,抒发赤子的怀乡感恩之情,语言或朴素而浑然天成,或明快而清新扑面;感情或深沉而饱满动人,或细腻而撩人心神;思路开阔,联想自然,形成了以朴拙自然、独抒性灵为基本特色的散文风格,是天中乡土散文的代表性作家。
王朝阳的作品以游记散文为主,名山古刹为其抒写对象,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珍惜之情,描写细腻,联想丰富,语言质朴,感情真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散文创作风格。
杨洋的散文多以抒情为主,喜欢抒写生活感悟、心情随笔、自然田园等,以真挚细腻的情感、别致婉约的文艺情怀,挥洒她的文字。文笔华丽、语言优美,形成了清新唯美的创作风格,是打造与追求美文的青年作家之一。
(张广智)
薄山听水
□ 李新华
李新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驻马店市作协理事、确山县作协主席。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牡丹》、《躬耕》等报刊,其中多篇散文作品获奖。散文《阳光总在风雨后》获第九届“河南省五四文艺奖”铜奖。
触摸着夏日灿烂的阳光,来到了久负盛名的薄山湖。走出城市,走出蜗居的钢筋水泥,卸下沉重的面具,我被这里的山水感动了。
盛夏的薄山湖,尤为迷人。波光粼粼的湖面,恰好抚平心中的躁动。憩静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翠竹之间,岸边怪石嶙峋,山鸟鸣翠,艇下溪流湍急,一波三折,更有那迎风扑面夹着绿野芳香的清新空气,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薄山湖的大坝上,仿佛站在现实与梦幻之间。身后是万家灯火的村落,面前是烟波浩淼的湖水。村落是真实的,鸡鸣狗吠;水面是虚幻的,如梦如诗。于是,我就坐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听水。
夜里的薄山湖显得格外静。此时,玉兔已经跳上乐山,将银辉泼洒得生动活泼。夜把一切都变得虚无缥缈了,薄山湖水变得神秘阔大起来。目光所及只有银光闪烁的水,远处朦朦胧胧的山。注视久了,这山也化作了水、天地间都是水了。
真是静极了!一艘艘游船舒服地躺在光波里,仿佛一下子挣脱了喧哗,跌坐在无声的静寂里。这一刻,我身心颤动。感动里没有哲理,没有激情,只是纯粹的感动。我让月光照着,照彻着我的五脏六腑。我渐渐地融化在无边的寂静里。
这时候,我才发现,这寂静是水做成的,是水推着山远远地走去,是水推着村落孤零零地站在田野里。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才有了不可思议的寂静。水若无其事,一副散淡的模样。我不太相信这静,就去谛听水的细微噪音。有风轻轻从水面掠过,水面就荡起小小的波纹,一波推着一波,没有细响。就是涌上岸边的水,也只是无声地抚着鹅卵石。水面上有月光,如万点散银,月光投来时没有溅起任何水花。我知道纯粹的寂静是没有的,但我相信这寂静是纯粹的,只能从水中听来。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无墨千秋画。古来圣贤者皆沉醉山水、钟情山水,何也?红尘滚滚,市声嚣嚣,何处可以安放一颗平静的心?就只有山水寄情了。山水于人无争无害,只用一种无边无际的寂静滋润着你骚动的心。在这种情形下,你的野心可以尽管膨胀,你的忧伤尽可倾诉,你的本性尽可张扬。山水寂静,让你面对空空山水,没有浮躁,没有名利,没有欲望,混沌如处子,天真如顽童。听水会让你如痴如醉,醍醐灌顶。
月光照着薄山湖,照着早已破败的楚长城,于是就听到历史从水中走来。当年的霸王峰曾经雄兵屯居,旌旗蔽日,金戈铁马,如今只有荒芜的霸王寨和残破的楚长城,在月光下静静地诉说着。
种竹记
□ 朱国喜
朱国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牡丹》、《小小说选刊》等报刊,出版有小说集、散文集多部,在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其作品《夜读周庄》入选《中国散文选粹》。
甲午仲秋移入新居御龙苑。苑内假山浮雕,小桥流水,修竹茂树,名花异草,美不胜收。
居在一楼,前有小院一方,面积百平方米,虽不接地气,但觉大有可为。于是,垒砖砌池,随意规划,种蔬菜些许,点缀兰草数根,倒也乐在其中。
春节过后,偶游郊外,见柳色转黄,菜花灿然,很多花树粉蕾欲绽,跃跃争春,不觉触动春情。若邀春入院,可四季为邻,朝观暮赏。于是,驱车回乡,执锹挥镐,挖来桂花树一棵、紫花槐三株,又从他处移来木瓜、月季、小梅各二,葡萄、石榴各一,再向朋友要来枇杷一株,分植于院前屋后、东西两池。
夜读书卷,昼观庭院,忽觉少了一物,乃四君子之一竹兄。梅兰已养,菊花易得,竹兄一来,四君齐聚。一庭之内,雅朋满座,岂不快哉?思想至此,再奔乡下,请来修竹几竿。母亲说:“左青龙,右白虎。”尊母之命,掘土刨坑,植于院子左侧,用绳系茎,拴于护栏,防摇动,以利活。为固本补缺,又在竹下栽兰草、太阳花、生菜些许,使上下一色,流青泻翠。
院前有绿化带,开发商种竹一排。竹子高大粗壮,立于屋内,也能饱览无遗。人性贪婪,我亦如此,觉得赏他人之美,不如己有之妙。竹子栽上,仿佛了却一桩心愿,顿觉满院清辉四溢,呼与吸畅达无阻,心与神宁静无波。
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爱竹,爱其四季常绿,有骨气,守节操。板桥有诗赞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迎风而不伏,焚身不毁节。竹子的德操,他物鲜有。与朋友交,每见院内一角植竹一丛,不论形体高低胖瘦,出身名贵低下,都要注目赏玩,观形摩影,体验不俗之气。生性高雅之士,看重节操之人,大多爱竹种竹,赏竹画竹,以竹为友,渴望超尘脱俗。
竹子栽上,成活与否,又成牵挂。每于夜睡前夕,撩开窗纱,推开窗扇,在灯火阑珊中观赏,见它们身姿挺拔,叶叶如剑,才能弛然入梦。晨起,首事便是瞧竹,只要竹子通体鲜绿,我就一天喜悦,做事劲头倍足。人言“种花种草种春风”,我说“养竹养梅养心情”。与竹相守,清风自生,气节常在,身体健朗,心魂不朽。
种竹生乐,得诗一首,聊表心志:
走在人间易染尘,种竹数尾自洁心。
清风常沐书常阅,不患得失不羡金。
鸡鸣在古诗中穿行
□ 王朝阳
王朝阳,确山县一中教师,驻马店市作协会员、驻马店市摄影协会得员,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散见于市县报刊。
“犬守夜,鸡司晨”是动物的本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围绕鸡鸣,留下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鸡有“五德”,“不失时也”为五德之一。不管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雄鸡总是按时啼鸣,恪尽职守为人类报晓。《诗经·郑风·风雨》中写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风雨交加的早晨,天色阴沉,周围漆黑一片,只有鸡还在不停地鸣叫,催人类早起。 “不为风雨变,鸡德一何贞。”(见唐·李频《风雨闻鸡》)雄鸡报晓,有感知黑暗将尽、黎明将至的敏感与先觉,自然界的风雨丝毫奈何不了它们。它们不受自然环境的左右,准时啼鸣,践行自己的职责,这种精神多么值得人类学习呀!
人类社会离不开鸡鸣,鸡鸣给社会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明朝的唐伯虎曾这样描述鸡鸣:“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雄鸡平时沉默寡言,从不轻易啼叫,一旦引吭高歌,就能送走黑暗,迎来光明,唤醒熟睡的人,洞开千家万户的大门。新的一天到来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城市和乡村顿时热闹起来了。
没有鸡鸣的社会是可怕的。“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在《蒿里行》一诗中描写了军阀混战后的人间惨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东汉末年,战乱频仍,鸡犬不宁,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背井离乡,往往丧命。
人类社会在鸡鸣声中延绵,光阴在鸡鸣声中消逝。清朝的王九龄在《题旅店》中发出这样的感叹:“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鸣半马蹄。”人世间,什么东西不停地催人变老呢?是鸡鸣声和马蹄声。鸡鸣催人早起,马儿带人奔波。人生啊,终日为生活奔波劳碌,不知所为何事;岁月啊,在鸡鸣声、马蹄声中,飞快地逝去了。的确,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呢?宋朝的苏轼在《浣溪沙》中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时间如流水,半点不等人,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珍惜光阴,积极向上,奋发图强,让人生充实有意义,而绝不能在鸡鸣声中虚度岁月。
唐朝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这首五律一句一景,极富诗情画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脍炙人口, 让人仰慕不已。
初夏的印记
□ 杨 洋
杨洋,驻马店市作协会员,创作有散文《飘零的思绪》、《向幸福出发》、《绿色的梦》等,多篇散文曾获大赛优秀奖,部分作品散见于原创文学在线网、且听风吟文学网、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网等。
初夏的阳光有些不忍心,像花蕊般轻轻绽放。光线很宽广,却不十分浓烈,混合着柔柔的清风,勾勒着夏初的轮廓。
淡淡的风、淡淡的云、淡淡的热、淡淡的情,正如此刻轻呷一口抹茶的淡绿,淡香慢慢渗入。很有味道、很有心事的初夏正在慢递。这个季节不知用轻舞飞扬是否确切,只知道熟悉的黄昏、甜甜的下午茶、鲜艳的蔬果在流动着初夏的印记,在耳语着笔尖触不到的气息。
季节的印记给予每个人的是雷同的,但际遇却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心境品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生打稿着不同的初夏。在笔尖与纸张舞步回旋的这一刻,初夏就盛开在窗外,心绪也飘零在旷野。心间蹭暖似的呼吸着空气、阳光与温度,淋浴着初夏的味道。淡淡的无谓,淡淡的忧思,淡淡的缄默,似乎不附属于这个季节,但这个光阴里,遇上心事,就汇合成这样的无所适从。不知是坐下还是站着,不知是静止还是流动,很浅很淡地落寞着,像是撇不清的蛋黄与蛋白;像是扯不开的千丝与万缕;像是理不出的新发与旧发,心语大多是空的、茫然的;像是被风吹乱的一池春水;像是一本零乱的伤痕文学……
很想伸手去抱一抱清新的自然,很想放一放责任去喜欢的城市旅游,很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打理着生活,很想少些忧思与顾及,却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来压抑自己。不愿这样苍白地走进初夏,不愿这样有些敏感抑郁地度过初夏,却似有强大的力量交织着心网,有些呆滞,有些郁结,有些烦燥,有些低落,像是错乱的音符,上下起伏。说不清,本来构思的初夏景致,怎么就成了心情札记,不知是情与景融为一体,还是借景抒了情,混淆了这印记的初衷。
荷塘月色是夏里最美的风景。杨柳拂岸、夕阳西下是初夏里最美的时段,而在这样的印记里,景美而情不美,胡乱涂鸦着字字句句,像是打包心里的郁结,抹黑封尘。来来回回揣摩心语,述说心情,像是敞开的花蕊,迎风暴露。初夏在忧郁的心情下,没有绚丽出自己的色彩,但内心的压力与烦恼在它的景致中,得到释放与舒缓,像是心灵鸡汤,像是沙漠绿洲,让疲惫的心在这一季节里驰骋放松。季节会流逝,但印记是一条海角天涯、千山万水的路在心间铺设。初夏也会被盛夏取代,但印记成为这段流光里我的倾心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