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
暑期期间,很多孩子会上一些衔接班。
不到两周的时间,中小学就将开学,众多新生也将开始自己全新的学习生活。对于那些新生的家长来说,如何做好“衔接”成了摆在他们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幼小衔接”、“小初衔接”,还是“初高衔接”,都需要提前转换概念,毕竟学习的是更高层级的内容,而在这过程当中,一些家长会犯错误。以下是笔者针对三个不同阶段的“衔接”,家长易犯的一些错误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家长结合自身情况,为孩子做好准备,轻轻松松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幼小衔接:习惯养成最重要
案例:彤彤的妈妈每天都会教彤彤识字,还有简单的算术题。为了让彤彤多认识字,彤彤的妈妈不仅制作了识字卡片,还抓住每一个机会教知识,如吃饭时,妈妈会端着饭碗,彤彤每读一个字,就喂他一口;彤彤玩玩具时,不时地提问一句唐诗。现在的彤彤一边堆着积木,一边就能背出唐诗或者乘法口诀,这让彤彤的妈妈特别有成就感。
分析:孩子上学前能写字、背唐诗,甚至会做乘法题,上小学时自然能比别的孩子懂得多。可对于这种做法,专业的老师却提出了批评意见。现在不少家长在孩子入学前就拼命教孩子识字、做算术题,为孩子上学做准备,殊不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一位小学老师介绍,就一般情况而言,小学新生想在小学有一个好的开端,关键是看有没有良好的习惯。一些新生字识得不少,数数也行,但就是习惯不太好,如学写字手势、笔势都有问题;一些孩子在短时间内上课难以安静下来。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学前阶段家长只注重艺术特长培养,单一识字、数数传授有关。一些家长拼命教孩子识字,但对孩子一些不好的习惯却不闻不问。有的家长一边喂孩子吃饭,一边教孩子识字,这种做法久而久之,便容易养成孩子思想不能集中的习惯。
“幼小衔接”,要从培养孩子特长为中心转向培养良好习惯。多识一些字可能在小学初始阶段有优势,但对以后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影响,而习惯的培养则对孩子的近期学习和将来发展有突出作用。习惯好,受益一生,而习惯的培养,则需要从小做起。
小初衔接:给孩子补课要因人而异
案例:牛先生从儿子四年级开始就给儿子报名学英语,原因是怕儿子的英语成绩不太理想,上了初中课程加快,担心英语跟不上。
这个暑假,牛先生同样没让孩子闲着,专门给上六年级的儿子报了小升初衔接班,开始让孩子接触初中英语课本,而且每天他都会让儿子默写初中英语单词,考查儿子当天单词的记忆情况。
分析:孩子小学某一门功课落后,在家长看来如果不及时加以补救,可能上了初中,老师讲课速度加快之后,就再也赶不上,于是不停地给孩子“加码”。这样的做法最容易产生的后果有两个:一是“补”大了,孩子从此开始排斥英语;二是养成错误的学习习惯,每天都要亲自督促孩子学习。但初中和小学不同,初中老师不会像小学老师一样关注每一个孩子,因此,必须提前给孩子养成自我管理、自学的习惯。
初高衔接:关心成绩不如树立信心
案例:小孟今年刚刚参加完中考。本想中考结束后能好好休息,可小孟的爸爸却只让他歇了一个星期,就给她报了初升高衔接班,每天8个小时,比平时上课还累。按照小孟爸爸的说法,小孟的成绩一般,到了高中可能就更“落后”,不如趁假期把高中课程都上了。
分析:其实,假期里就开始上高一课程,并不是提高学习的好方法。从事高中教学的张老师解释,初中和高中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初中的学习以知识传授为主,暑假里的自学,孩子仍以初中的学习方式学习,即使在高强度的暑期培训下,短期内的学习效果显著,但孩子的学习能力并未真正提高,而且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会让孩子对上高中有恐惧。
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在心态方面树立信心。孩子毕竟刚结束中考,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不要说“高中学习很痛苦,高考很残酷”类似的话,不要让孩子对高中恐惧、排斥,要与孩子用平等之心相处,设法与孩子做朋友。
另外,在多年的教学中,很多高中老师都发现,刚升高中的学生最常见的是在初中时成绩不错,可进入到高中成绩却直线下滑。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家长要及时跟踪孩子的学习情况,与老师沟通,适时解决孩子学习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