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防
童年,他们在低楼房、少车辆的环境中长大。玩泥巴、打弹子、捉蛐蛐、“斗鸡”,他们样样在行。
看着为数不多的几本童话故事书,在街头巷尾玩自编自导的“过家家”,虽说平日里粗茶淡饭,但他们的“精神食粮”很丰富。
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人,目睹了60年代人的种种艰难,也有幸体验了80年代的流行步伐,可以说,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是最务实、最有社会责任心的一代。
免费的童年“零食”
刘鹏宇1978年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企业职工,他的童年是在快乐中度过的。
“我弟弟比我小两岁,小时候不论做什么我们俩都形影不离。”刘鹏宇说,家属院里有很多同龄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他和弟弟算是同龄人中的“孩子王”。
摔三角板、打弹子,每次兄弟俩都“满载而归”。曾经有一次,刘鹏宇裤子口袋里装着赢来的弹子,把裤兜都撑破了。
刘鹏宇告诉笔者,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平时很少有零食吃,但他和弟弟经常想方设法“解馋”。
每年夏天的夜晚,刘鹏宇都会带着弟弟去捉知了的幼虫。运气好的时候,一晚上能捉一碗。再过一段时间,家属院里的灯光下有很多蛐蛐,这些小小的昆虫都是兄弟俩的美食。
“把捉来的知了幼虫和蛐蛐洗干净,撒上盐和香油腌一晚上,第二天让妈妈放到平底锅里煎,那个香味,现在想想都想流口水。”刘鹏宇说。
过年才有零花钱
每逢过年,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
“过年的时候,我和弟弟都会收到几十元压岁钱,是外公外婆等长辈们给的。”刘鹏宇说。
几十元钱对于那个时候的孩子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
刘鹏宇说,收到压岁钱后,他会把钱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贴身棉裤兜里,生怕丢了。之后,便和弟弟商量如何用这笔钱。
“我俩经常合买一样东西,比如说一挂小鞭炮1元,我们两人各出五角。”刘鹏宇说。
刘鹏宇告诉笔者,一挂鞭炮大多是由100个小鞭炮组成的,他和弟弟会把这些鞭炮一个一个拆开燃放,能玩很久。
“嘴馋的时候,我和弟弟会买一些花生糖、小酸酸糖和北京方便面吃。那时,五角钱一包的方便面算得上是奢侈品呢。”刘鹏宇说,由于花钱知道节制,所以每年过完年之后,他的压岁钱往往还会剩下一半。
这些钱攒到他小学毕业时,已经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刘鹏宇告诉笔者,父母挣钱养活他和弟弟不容易,所以他从不乱花钱。
19岁那年,他考上了河南大学。在他所住的家属院里,他是成绩最好的一个。
“父母每个月给我500元生活费,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多的了,但是我从来不乱花,每个月都有剩余。”刘鹏宇说,他会把余下的生活费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除此之外,暑假期间,刘鹏宇还会选择打工来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
大三的时候,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做了一笔小生意,批发一些零食到宿舍卖,赚了800多元钱。
注重生活品质
如今,刘鹏宇月收入3000多元,加上妻子的工资,两人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
刘鹏宇和妻子经常会为自己和孩子购置新衣,但是他们从不注重品牌,只要穿着舒适就行。
刘鹏宇告诉笔者,和他年纪差不多的朋友,日常消费都是有计划的。 即使再有钱,他们也不会过度消费。他们大多不热衷奢侈品,也不会一款接一款地更换数码产品,他们消费的主题大多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
“我和妻子喜欢外出旅游,但我们不会随意支配薪水,会详细规划后,在不影响家庭生活正常运转的情况下,再去玩。”刘鹏宇说。
刘鹏宇认为,大多数70后都懂得享受生活,同时也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享受生活的前提是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