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助学 承担社会责任
80后小伙认捐3万元钱
“鑫芳农业助学金”圆寒门学子大学梦
□晚报记者 栗晨曦
本报讯
本报“金秋助学”活动已开展多年,主要以发放助学款的形式,帮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此次助学活动的资助标准为:一次性资助每名贫困大学生不低于3000元。资助对象为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保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进城农民工家庭品学兼优、考入高等院校的应届全日制二类本科以上(不含军校、师范等免费生)大一新生。优先考虑孤儿、单亲家庭或因病因灾致贫的困难家庭子女。
此次活动中,本报将为一次性捐款达3万元以上的爱心企业或个人,单独设立捐款方命名的助学金,并按照捐款方意愿实施资助。
河南鑫芳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在遂平县石寨铺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进行绿色蔬菜种植,先后成立了平舆县鑫芳种植专业合作社、鑫源农机合作社,带领当地群众致富,是我市龙头企业。
该社负责人杨新芳今年只有31岁,是平舆县李屯镇照寺村人,作为村里的致富能手,他一直热心于做公益事业,每年春节他都要为李屯镇敬老院的老人捐助棉衣、棉被和年货。除了帮助别人,他还拿出6万元为普照寺村交了农村公路配套资金。在他从报纸上看到本报的助学活动后,当即表示要帮助贫困大学生,让即将踏进大学校门的学子们不再为学费而发愁。
“以前,我一直想着为家乡父老做一些事情,对贫困大学生了解不多,这次从天中晚报上了解到,原来有那么多大学生因为学费而发愁,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就决定联系你们帮助贫困学子,我觉得这样非常有意义,以后有此类事,我还会继续做下去。”杨新芳告诉记者。
因为杨新芳拿出3万元钱帮助贫困大学,本报特为其设立“鑫芳农业助学金”,并按照该他的的意愿实施资助。
现在本报贫困大学生申请救助报名活动正在进行中,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参与活动。
如果您也想帮助寒门学子,或者您身边有需要救助的贫困大学生,请拨打我们的热线电话2830110、15039621267、13938361932,也可以通过我们的微信后台(tzwb2013)报名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