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印,男,汉族,1915年出生,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工作。后来参加游击队,任分队长,带领游击队与日军作战。1942年带领部队围攻确山瓦岗趴头寨匪首张明太。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由于长时间战斗加上夜里下起了大雨,李述印染上重病,没几天就去世了。
1980年,李述印被追认为烈士。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记革命烈士李述印
□晚报记者 张丽丽 袁 敏 文/图
李三元抚摸着父亲的墓碑。
后排左一为李述印。
见到烈士长子李三元
本报征集“天中英烈”线索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市民纷纷提供线索。6月初,市民夏全义给本报记者发来短信,称他爱人的姥爷李述印是一名烈士,爱人的舅舅李三元在确山县任店镇居住。
得到线索后,记者立即与夏全义取得联系,询问李三元家的确切位置。6月中旬的一天,记者按照夏全义提供的路线,来到确山县任店镇赵湾村李庄,寻访烈士后人李三元。
当天上午9时许,记者见到了今年77岁的李三元。
“担心你们找不到地方,我准备去路口接你们,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到了。”见到记者,李三元笑着说。健壮、干练、慈祥……这是李三元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父亲的事迹,李三元连忙从家里拿出了父亲李述印的烈士证和照片。装在纸袋里的那张照片是李三元的父亲和战友们的合影。照片虽说有些模糊,但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军人们的独特气质。
记者问起照片的来历,李三元说,这张照片是用一张老照片翻拍的。随后,李三元从房间里拿出了那张老照片。在那张泛黄的老照片上,有两排穿着军装的年轻人,左上角写着“三三年二月四日”。
李三元说,一次整理东西时,他看到了这张老照片。母亲告诉他,站在后排左一位置的就是他的父亲李述印。照片上的其他人他都不认识。这是父亲在1933年2月4日照的,也是父亲留给他的唯一物品。
“当时父亲是地下党,因为都是单线联系,大家互不认识。加上父亲去世时,他的证件烧的烧了,埋的埋了,就留下了这张照片。”李三元说。记者注意到,说起父亲时,李三元充满了敬仰之情。
在李三元提供的烈士证上,记者看到烈士证是河南省民政厅2014年9月换发的,上面有李述印的个人简介:李述印,男,汉族,1915年出生,1938年12月入党,1942年在确山县任店镇李庄牺牲,1980年被追认为烈士。
讲述父亲的革命经历
“父亲牺牲时,我只有7岁。”李三元说,由于年纪小,对于父亲的记忆,他有些模糊。
据李三元介绍,1915年,李述印出生在确山县任店镇赵湾村李庄的一个农民家庭。李述印有3个姐妹,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李述印年轻时爱好学习,从信阳淮滨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书工作。
1938年12月,在确山县委书记王景瑞和赵进先同志的介绍下,李述印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1938年,在确山任店黄山坡车站,李述印参加了保乡会训练班。训练班结束后,李述印辗转来到淮南(正阳县以南),并参加了肖章领导的游击队,任分队长(即排长)。
李三元说:“一次,因叛徒假报日军信息,我父亲带领游击队与日军正面交锋,但由于寡不敌众游击队损失惨重。”
战斗失利后,李述印随部队转战到根据地信阳四望山。由于工作需要,他又回到确山竹沟留守处办公室。没多久,李述印在组织的安排下,到确山县任店,以教书为掩护,继续从事地下革命工作。
因当时任店地区革命力量薄弱,汝南、正阳和竹沟领导机关的联系活动受到限制,又逢确山瓦岗芦庄的张明太反动武装残害革命党人十分猖獗,共产党必须加强力量,与敌人作斗争。时任任店区委主要负责人的李述印发动群众,开展抗税抗粮活动。
“夜深人静时,父亲就带领同志,到处张贴李先念新五师的革命标语。这些标语大都张贴在曹庄、黄庄、七里冲和木寨的大树上,对敌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李三元告诉记者。
李述印的工作能力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42年,李述印接到上级命令,让他带领部队围攻确山瓦岗的趴头寨,消灭匪首张明太。
“父亲带领部队攻打趴头寨。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给张明太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李三元说,“由于长时间战斗加上夜里下起了大雨,父亲得了重病。时任团政委张国兴见此情景,连忙派人把父亲送到我们庄西头的道路旁边。后经群众帮忙,父亲被送到庄西边的河湾里。因得不到及时治疗,父亲没几天就去世了。"
从书上了解父亲的事迹
“父亲在世时,经常不在家,我已记不清他的相貌。当时,我的母亲只有26岁,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奶奶和我们兄妹3人,共5口人。”李三元说,他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和妹妹,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由于家里还有土地维持生活,他勉强上了学,可是弟弟和妹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李述印去世时,李三元才7岁,他不知道有关父亲的任何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三元渐渐了解了一些父亲的事迹。于是,他萌生了为父亲李述印申报烈士的想法。上世纪60年代,20多岁的李三元开始为父亲李述印的事奔走。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三元在《小延安:竹沟》一书上了解了父亲的事迹。经打听,李三元找到了王景瑞的联系方式,连忙给王景瑞写了一封信。很快,王景瑞给李三元回了信,信上称,李述印的革命意志很坚定,工作成绩显著,李述印被追认为烈士,他完全同意。李三元将王景瑞的回信交给了确山县民政局。
后来,李三元又找到确山县的老红军赵勤,向他了解父亲的一些事迹。赵勤说,他当时在竹沟留守处任通讯员,但因年龄小,对于当时李述印担任什么职务,他不是很清楚。
虽说从赵勤那里没有了解到父亲的职务,但李三元得到了张国兴的联系方式。随后,李三元给居住在焦作的张国兴寄去了一封信。半个月后,张国兴给李三元回了信,详细介绍了他父亲的事迹。收到这封信,李三元异常欣喜,连忙将这封信交给了确山县民政局。
1980年,经过李三元和县民政局的共同努力,李述印被追认为烈士。李三元拿到父亲的烈士证后,立即到父亲的坟前告慰父亲。
烈士后人生活幸福
“2014年,确山县民政局准备将该县的烈士墓都迁往竹沟烈士陵园,统一为烈士立碑。”李三元说,经与家人商量,他们不想将父亲的墓迁到竹沟,要求将父亲的墓留在村西头。
随后,李三元带着记者来到村西头。走过几道田埂,记者看到李述印烈士的墓碑立在一个山坡上。
李三元说,逢年过节,他和弟弟妹妹都要过来祭拜父亲,父亲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
李三元说,他有6个孩子,如今都已经成家立业。如今,他与小儿子一起居住。他从赵湾小学退休后,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老伴身体不好,经常吃药。一千多元的退休金,再加上土地上的收入,足够老两口生活了。
“父亲的事迹,家人知道得很少。”李三元说,平常他很少跟孩子讲父亲的事迹,但他相信为了中华民族大业和祖国繁荣昌盛而英勇献身的父辈们,无论他们的名字被载入史册还是鲜为人知,他们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一定会名垂青史。
说起如今的生活,李三元感慨地说,比起以前,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村村通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就是水泥路。这些都离不开父亲那辈人的付出。“我们要永远铭记英烈的事迹。”李三元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