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记者”求购内部资料
2014年10月的一天,某国防军工单位热表车间的90后青年文某像往常一样玩起了手机聊天软件,“附近的人”一栏中弹出一网名为“H”的网友,资料显示“附近厂职工需要兼职的联系我”。
在文某表明自己是国防军工单位职员的身份后,“H”喜出望外,自称是境外某报社记者,希望文某提供工作中接触的内部资料,并承诺每月支付3200元的报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某先后多次向“H”提供所在单位生产军品的型号、每月产量情况、使用的特殊材料等涉密信息。
“网络兼职”高薪诱惑
90后的王某在该国防单位技术部任职员,因对现实工资待遇不满,在网上寻找兼职时“偶遇”了“H”,“兼职赚外快,待遇优,非直销,诚信至上”的手机聊天软件签名引起了王某的兴趣。
此时的王某已经被兼职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冲昏了头脑,认为提供单位动态性情况,只要不属于涉密信息,就可以“打打擦边球”。在利益诱惑下,王某频频向对方提供军品设计定型情况、样品编号、试验时间节点、出现故障情况等信息。案发被抓后,王某悔恨交加。
“猎头公司顾问”
百万年薪诱惑
2014年,参加工作近10年的吴某有了离职的想法。他在某招聘网站上投放简历,并留下联系电话,工作履历一栏中写着“有某国防军工单位的工作经历”。
不久,吴某便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某“猎头公司顾问”要求吴某提供工作证明,以便求职。吴某按要求将自己的相关信息扫描后发送至对方邮箱。
很快,对方通知吴某被聘用,工作就是提供该国防军工单位尚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年薪百万。吴某虽然心动了,但犹豫着,意识到对方可能系境外间谍人员。吴某摇摆不定的态度,使其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发展的重点目标。
“境外朋友”寻找策反目标
2013年初,在该国防军工单位技术部门供职的李某接到其大哥的电话,称一境外朋友(网名“S”)想了解一些航空航天方面的知识。有着保密意识的李某婉言拒绝了。但在大哥多次劝说下,李某与“S”建立了联系。
“S”以公司做市场调查准备进军航空航天领域为由,要求李某利用工作之便搜集关于航空航天方面的期刊、杂志、论文等资料。
由于单位内部资料管理较严,李某多次借阅未果。李某便向“S”推荐了在某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的同学程某,导致程某被策反,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帮凶。(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