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7月15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全收:“说啥也得让村里的孩子上学”

发布时间:2015-07-15 08:03:31  

□晚报记者  李玉荣

两层漂亮的小楼, 宽敞明亮的教室……这是今年44日,记者在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采访时,在“全收希望小学”看到的景象。

一个曾经让人心痛的学校

 “拐子杨,没院墙,只有几间破瓦房……”村民们给记者说起了当年的顺口溜。这段顺口溜形容的就是前些年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的村小学。

村民张学华说,2004年以前,拐子杨村小学的教室连电都没有通。学校没有院墙,教室是两排破旧的土坯瓦房,房顶上的石棉瓦破破烂烂。外面一下大雨,教室里就到处漏水。

“更让人难受的是厕所。用砖简单围起来的露天厕所,一下雨污水横流,人都进不去。”一村民说。

拐子杨村小学的老师对学生反复强调的是“不管什么时候看见屋顶上掉瓦块,就赶紧往教室外边跑,跑不及就钻到桌子底下。”这样的话老师们每天说,就是怕哪天这老房子伤了孩子们。

 “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当时的教室实在不能继续使用了,特别危险!”村民吴宪章说,当时拐子杨村经济落后,村民生活贫困,家家户户只能看着孩子受苦却拿不出钱来。

后来,拐子杨村有不少人外出打工。“大家商量,让老支书外出筹款。”吴宪章说,于是,老支书抱着建一所新学校的希望踏上南下的路。从广州到深圳,老支书叩开了许多老乡的门,却始终没有人敢给他承诺,直到有一天,他找到了张全收。

从老支书的话语中,张全收感受到家乡父老的无奈,也仿佛看到了孩子们期盼的眼神,他当即拍着胸脯对老支书说:“你回去准备吧!说啥也得让村里的孩子上学。钱的事我来想办法。”事实上,当时张全收仅有8万元钱。

当时,张全收的事业刚刚起步,并没有什么资金,但他大方、热情,让很多人觉得他是个有钱人。他让老支书算算建校需要花多少钱,老支书告诉他至少需要80万元。

为家乡汇去一笔笔现金

为了保证资金供应,张全收四处奔走借钱,把一笔笔现金汇往家乡。

“有一天晚上,张全收找到我,向我借20万元钱。那时我的工厂经常用他介绍的员工,感到他很可信,就把钱借给了他。”记者采访时,深圳市恒兴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枫回忆说,张全收是个助人为乐的人。

老支书先带着张全收给的8万元钱回来了。村里人开始拆房建校舍。张全收说到做到,后续资金陆续汇来。就这样,新学校建了起来,师生们有了明亮的教学楼和办公室、平坦的操场、新厕所……张全收还陆续给学校捐建了图书室、捐送了体育健身器材。

新学校开学剪彩那天,张全收回来了。他给师生们分享自己多年来的打拼历程,鼓励大家要常怀希望、永不言弃。言谈间大家才知道,建学校时,张全收把仅有的8万元钱都给了老支书,之后花费的70余万元钱,是他一边借、一边挣,一点点攒出来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