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们在等待储存粮食。
□晚报记者 王仲华 文/图
储存粮食是农民的习惯,尽管我市小麦连年丰收,但农民家里的粮食茓子却一年比一年容量小,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把粮食存在家中,而是把粮食储存到本村或集市上的面粉厂里,面粉厂这一粮食“银行”不仅能够解决农民储粮难问题,而且盘活了企业仓储资源,解决了企业收购资金不足的问题,减少企业利息支出。
卖完粮食
轻松去打工
今年麦收期间,记者在汝南县和孝镇黄屯村看到,许多农民从上海、广州、浙江、深圳、北京等地回家收麦。
村民蒋用只有40多岁,在同村人的眼中,她是一个能吃苦、会持家的人。记者与她闲聊时得知,她有2个孩子,女儿已出嫁,儿子在深圳开网店,她和丈夫种完小麦后就去浙江打工。由于麦田没人管理,她家的小麦是“靠天收”。
蒋用告诉记者,她家每年都是这样过日子,春节过后夫妻两人出去打工,直到麦收前几天才回到家中。在家收完小麦再种上秋作物后,两人就外出打工,直到春节前才能回家。她说,如果麦收的时候不回家收割,成熟的小麦就会落在地里。
蒋用说,以前自己在家时,除了把收获的一部分小麦卖掉换钱,家里还要留几百公斤小麦作为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家里没有面粉时,她会用车拉上2袋小麦去集市上的面粉加工点将小麦加工成面粉。天热时,她会把家里储存的粮食拉到外面晒好几遍,免得霉烂变质。而现在不同了,她家人农忙过后都外出打工了,若再在家中储存几百公斤小麦,没人把小麦拉出去晾晒不说,家人回来再去加工面粉也费事。
蒋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小麦亩产
“如今,村里的超市什么主食都有,我家已经几年不蒸馒头、不擀面条了。再说,家里地方小,也没地方存放粮食。现在粮食收购价格高,卖了也划算。如果家里想留些口粮,就储存到村里或集市上的面粉厂里。这不但省去了用小麦加工面粉的麻烦,而且吃多少领取多少,减少了浪费。”黄屯村村民王小宝对记者说。
正在地头收购小麦的商贩老张告诉记者:“卖‘地头粮’的村民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我去年来黄屯村收购‘地头粮’时,有3成农户边收割边卖,而今年卖‘地头粮’的农户有4成”。大多数老百姓认为,虽然含有水份的小麦卖价低一点,可省去了他们晒粮的麻烦,特别是遇到天气不好无法晒粮时,就地卖出小麦能减少他们的损失。
“为了图省事,加上急着外出打工,这几年,黄屯村储存粮食的农户不到全村的20%”。黄屯村一马姓村干部告诉记者。
存放困难 不愿储粮
在汝南县常兴乡李楼村,记者在村民李狗么家看到,他家的储粮器具——一口大缸,里面空荡荡的。他告诉记者,前些年村民存粮,一是让外人通过储粮的多少看看谁家富裕,二是村民买面不方便,不到
谈到近几年村民不再储粮的问题,李狗么说,村民普遍不储存粮食,皆因存放困难。
据李狗么讲,农民储存粮食,看似一件小事,其实,储存粮食很不容易。过去,村民储存粮食用的是茓子,因茓子是编织而成的容易透气,里面的粮食时间长了就会受潮,特别是在夏季多雨天气,小麦会发生霉变。所以,一到夏季天气晴好时,村民就要将储存的小麦拉到屋外进行晾晒,一年晾晒四五次,才能保证储存的小麦不霉烂变质。要是家人都外出打工了,储存的小麦就无人晾晒,霉烂变质后就无法食用了。
在村民李军家,记者看到他家储存了一茓子小麦。他说,家里储存一点小麦,主要是因为70多岁的父亲特别喜欢吃自己种的小麦加工的面粉。
李军认为,现在农民之所以不储存粮食,是因为储存粮食的损耗大、占地方。他告诉记者,储存粮食除了看管外,还得想办法“防鼠、防虫、防潮”,而这“三防”难度很大。市场上有卖有盖子的塑料密封茓子,这种茓子密封严,老鼠进不去,但防虫问题不好解决。因此,农民一次性地把小麦卖掉换成钱,相对储存粮食损失小、更安全。
“家里一点粮食也不存,如果价格涨了,您不觉得卖亏了吗?”记者问。
“没有什么亏不亏的,储存小麦太费事,我出去打工挣的钱比小麦涨价卖的钱要多好多。若
记者在网上查询得知,国家粮食局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许多农户家中用塑料编织袋、苇席、瓦缸等器具存放小麦,保管技术水平较低,受鼠害、虫害和霉变等因素影响,造成的储粮损失较大,全国农户储粮损失率为8%~10%。
粮存面粉厂 双方都受益
汝南县和孝镇有一家面粉厂,记者采访时,刚好是夏种结束后农民将小麦储存面粉厂的集中时段。在该面粉厂,20多辆四轮拖拉机从院内排到院外,工作人员一边过磅,一边向农民发放一个小本。该镇大田庄村农民田山手拿“存粮本”告诉记者,他把今年收获的1万多公斤小麦大部分卖给粮贩了,余下的这
田山说,把粮食存在面粉厂,比以前存在自己家方便,因为把小麦储存到面粉厂,存入的是小麦,取出的却是加工好的面粉。家人回来后,直接拿着“存粮本”到面粉厂按一定的兑换比例提取面粉。
正在等待过磅的该镇林楼村村民林阳对记者说:“我们把小麦存到面粉厂,相当于到银行存钱,一不怕粮食变质,二不怕价格下滑。想取面粉时面粉厂给你面粉,不想取面粉时,面粉厂把小麦给你兑换成现金,价格比市场价略高一点。在面粉厂存粮,我们放心。”
据这家面粉厂的负责人介绍,厂里为农民储存小麦,可实现企业、农民双受益,既解决了农民因外出打工储存粮食不方便的问题,又解决了厂里收购小麦资金不足的问题。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比如农民把自家的小麦存到面粉厂,面粉厂接收小麦时不需要付给农民现金,只需要把盖有面粉厂公章和填写数量的“存粮本”交给农民就可以了,而这笔没付给农民的钱,不但可以用来收购市场上的小麦,而且可作为厂里的流动资金,以扩大再生产。如果农民春节回家后不提取面粉,要求面粉厂支付现金时,面粉厂也省去了几个月的利息。此外,农民把小麦储存在面粉厂,他们也成了面粉厂的消费者,这样一举多得的好事,面粉厂何乐而不为呢?
在汝南县和孝镇、常兴乡和梁祝镇,记者得知,那里的小型面粉厂从2013年开始就为农民储存小麦,而且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习惯被打破 业内人士担忧
一位粮食系统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市农村老百姓不存粮食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除储存粮食需要“防鼠、防虫、防潮”外,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不缺吃、不缺穿,这也是传统储粮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记者在农村采访时,农民普遍认为种地不如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比在家种地的收入高。所以,每年春节后、麦收和秋收后,大批农民就会结伴外出打工,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他乡度过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全家人都在外地打工的农民来说,农村的家已成了他们过春节、麦收和秋收的栖息地。
农民储存粮食的习惯被打破,也让这位粮食系统的人士担忧。他说,虽说眼下卖粮的商店在集市和农村很多,面粉及面制品容易买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遇到粮食绝收,面粉厂收不到粮食或面粉厂因效益不好倒闭时,农民的吃饭问题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农民在不影响外出打工的情况下,利用密封严实的储粮器具,储存点应急的粮食,还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