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威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爸妈在城里上班,我的童年是在乡下外婆家度过的。那里有喜事时非常热闹,除了大摆酒席外,就是放电影。那是真正的露天电影。”市民陈国顺说。
在那个电视还没有普及的年代,看电影对他们来说像过节一样。“当时播放的电影都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几乎都是革命题材,儿童影片也不例外。”陈国顺说。现在想来给他印象最深的电影主角就是潘冬子、小兵张嘎。
那部《闪闪的红星》陈国顺看了N遍。现在,他依然对潘冬子把盐融在湿衣服里,巧妙躲过敌人搜查,最后斗败恶霸胡汉三的印象深刻。
另一部让陈国顺印象深刻的电影是《小兵张嘎》。那时候嘎子成了每个孩子的“偶像”,腰里别一把木头枪被公认是最牛的标志。那个“胖翻译官”更成了陈国顺取笑同伴的最损外号,而“嘎子头”也一时间成为小伙伴中最流行的发型。
陈国顺说:“小时候看的电影除了以上两部外,还有《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大多数是打仗的。唯一不是打仗的,而又记得的就是那部《小刺猬奏鸣曲》,我看那部片子的时候应该已经回城念书了。”
现在,陈国顺脑海中关于电影的记忆,都是小时候的。“往事如彩蝶般飞散,剩下的,就是这些记忆碎片了。”陈国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