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6月19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平舆“四张居”被誉为“中华诗词第一家”

发布时间:2015-06-19 08:16:47  

□晚报记者  张广智/   首席摄影记者  王建成/

 reny150672.jpg

幸福一家人。

301987_金伯年《平仄世家》.jpg 

金伯年的《平仄世家》。

平舆“四张居”,在天中诗词界可谓人尽皆知。616日,在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中国诗人节)来临之际,记者去平舆县参加月旦评诗会,与平舆县的诗友们闲聊时,才得以了解详情。原来,“四张居”是一间书斋的名字,也是平舆县作协主席张振立一家人当年的吟诗之所。

出身贫苦  踏进文学圈子无怨无悔

张振立又名张留坡,笔名流波、大江东去,自号“舆夫子” ,掌门于“四张居”。务过农,当过村干部、民办教师,后经招转,上了大学,献身中小学教育,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嗜好中华古典和文学创作,出道较晚,是因为起身农家,累于生计。读者可以从他的论坛签名上管中窥豹:活命第一,写作第二。

就是这个写作第二的要求,让张振立从1985年起,已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热风》、《当代小说》、《扬子江》、《绿风》、《诗歌月刊》、《散文诗》等数10家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1000余篇(首),其作品多次获奖。

张振立的诗集《流波诗抄》、《游踪诗旅》被诗刊社录入《中国诗歌艺术文库》,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散文集《落灯花》被中国作家杂志社编辑,收入《中国作家文丛》,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中国作家丛书优秀作品奖。已出版了6部个人诗文集,现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驻马店市作家协会理事、诗词学会副主席,平舆县作家协会主席。

张振立告诉记者,他出身贫苦,从小跟父亲学打铁,半夜三更被叫醒,身子小够不着砧子,他父亲就垫了个木墩子让他站上去,身上被铁渣子、火星子烧得都是泡,他也不敢叫疼。这苦让他吃怕了,所以就努力读书上进,为的是以后不再打铁。

天遂人愿,张振立后来通过民师招转,上了大学,终于走出了农家,走进了县城,做了一个孩子王。教书育人的同时他爱上了文学,喜欢夜以继日地读书写作的结果是修身养性。

谈起张振立,平舆县诗人晓苏说:“张振立老师的为人很好,忠厚诚实,乐于助人。别人需要他做些什么,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帮忙,去做好。这在天中文化圈里也是尽人皆知的。他主编了《天中诗刊》,编辑出版了《平舆古今诗词选》,主编了《舆乡风》副刊。他与诗友切磋交流,一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文友打印修改,一定是尽心尽力无怨无悔,所以落了个好人缘。”

“四张居” 被誉为“中华诗词第一家”

张振立自幼对古诗词十分喜欢,年轻时从事教育工作,即便再忙,也能忙中偷闲,笔耕不辍,于工作之余漏夜静坐,神游物外,每有所作,一定读给家人听。发表了,更是在最短时间内晓喻家人,令其分享这份发自内心的愉悦。这样就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家庭文学氛围,带动全家人醉心于文学创作。为此,师范学校毕业的爱人张桂英、大学毕业的儿子张贤锋、研究生毕业的女儿张莹莹,全都爱上了诗文,家中的书房也由此定名为“四张居”。

2000年以后,国内古诗词创作复苏,各级诗词学会相继成立,平舆县也成立了诗词学会。张振立负责指导诗词作者创作,开展各种活动。他有意引导妻子儿女参与诗词学会里的各种活动,鼓励他们进行诗词创作。想不到这一招十分奏效。全家人很快进入了研讨创作古体诗词的高潮,先后在县级以上各种媒体发表古体诗词作品数百首,得到大家的普遍好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2005年驻马店市诗词学会成立,张振立出任副会长。参与市内外的诗词创作交流,回来与家人共享,这使他们一家的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新境界。网络文学的兴起,也给他们的家庭创作之风的形成带来了一定便利。他们的诗词作品在国内各大论坛贴出后,反响很好,饱受赞誉,这更激起了一家人的创作欲望。

2008年,一家人决定合著一部诗词集,书名定为《四张居诗词三百首》。经过自我推荐和家庭合议,女儿张莹莹、儿子张贤锋、妻子张桂英各选诗词60余首,张振立选诗词140余首,分别命名为莹莹居、贤风居、桂英居、留坡居。

四张居诗词作品首先在绿风诗歌论坛、中国诗歌论坛等国内各大网络论坛上贴出后,很快成为网络文学界关注的焦点,国内知名诗人、诗评家30多人撰写评论文章,誉之为“中华诗词第一家”,称四张居“为德情居,为善美居,为君子居”,称《四张居诗词三百首》是“以幸福入味的诗书”,是中国进入盛世文明的具体体现。

这些文章后来被他们征集整理后一并编入该诗词集内,得以永久保存。该书当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轰动一时,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四张居之名一时誉满文坛。《四张居诗词三百首》至今被人们视为文坛的一朵奇葩。

而今时隔8年,“四张居”成员的生活已发生了不小变化,但文学之梦依旧未醒。

耳濡目染   一双儿女喜欢诗文创作

记者采访时没有见到张莹莹,听张桂英说,女儿嫁了个上海小伙子,已经在上海成家立业,工作还算称心,在上海文广集团下属的一家影视媒体做儿童电影方面的事务,现在已经能独挡一面,是个白领了。上班时就是坐在电脑前写写画画搞些创意设计,很多时候还会南下北上地去各地征求用户意见,以便改进工作。

业余时间,张莹莹仍坚持文学创作,“偷偷摸摸”地写了不少的诗歌、散文作品。父亲张振立去年写给她的生日贺诗就是她现实生活的写照:

“我家有女颇聪颖,从来读书不用功。高考一本入郑大,再考武大硕士生。不屑北京循俗客,只恋上海好风景。觅来好运凭友助,求得佳偶信天成。同心彩屏绘锦图,携手芳园探幽径。国计民生常忧怀,青山秀水时入梦。相逢生日网路语,倾听老爸肺腑声。高山阻断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踪。相逢但说诗文事,笃定别样父女情。”

将门出虎子。张贤锋近年来创作颇丰,发表诗文数百篇(首),也是平舆县小有名气的青年作者。2013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的小说故事集《平舆山海经》,全书32万余字,情节曲折,语言通俗,形象生动,集平舆历史与民间故事传说于一身,再现了平舆5000年的历史人文风貌和人物故事,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趣味性、资料性,为广大读者献上了一道简约而丰美的区域文化美餐。

《平舆山海经》面世后,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当地读者的一致好评,被称为平舆地方历史文化与民间故事传说的集大成者,填补了平舆地方文化的一项空白。张贤锋告诉记者,这两年他正在精心创作《平舆山海经续》,已完成初稿近百篇,30余万字,已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取得联系,正在进一步修改中,下半年就能与读者见面。

夫唱妇随  一生献给文学事业

张桂英已经60多岁了,记者采访她时她正在家里忙家务,当过教师的她显得落落大方。她说她嫁给张振立时,张振立还是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兄弟5人中他是老大,家徒四壁。她能嫁给他还是因为诗。

第一次见面时,张振立送给她一本手抄的王实甫的《西厢记》,那里面的大段词句他都能背诵上来,讲得有声有色,一下子就把她吸引住了。那时她读书没有他多,心想嫁给这样一个人,一定闷不了,所以就铁了心要嫁给他。

张桂英当过民师,为了支持张振立和养活子女,她把到手的工作也放弃了,乐于担任一个家庭烹调师,一干就是30多年,且乐此不疲。偶尔闲下来也会捧读诗书,偶有心得,必先抄写给先生,让他大刀阔斧,修理得面目全非。

更多的时间,张桂英都在侍弄她的那些花卉,全是野外旅游散心时挖回来的知名或不知名的花卉。一年四季,阳台上、露台上总有花在开、草在长,把家庭和生活弄得芬菲而多趣。高兴了,她还会拿起相机,把它们的娇艳姿态拍摄下来,让它们一直开放在观赏者的眸子和心底。

张桂英告诉记者,她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带孙子、做家务,很少写东西了。偶有闲暇,还记些养生笔记,写点儿歌教教孙子。她给记者看她3年前写给孙子的儿歌:“我家晨晨小儿郎,一点八岁淘气忙,搬个小板凳,爬到饭桌上,大摇大摆不知怕,吓得奶奶心发慌,怪也不怕怪,嚷也不怕嚷,我行我素气昂昂气昂昂。”其孙子天真活泼,边背诵边表演,举手投足模样可爱,逗得旁观的人不由哈哈大笑。

采访将要结束时,记者看到张振立的精神劲仍然十足。自号四张居主的张振立,虽然年过60,但创作和工作热情依然不减。2012年他出版新诗集《三地梦》,2014年出版《中华双绝句六百首》,今年又开始忙于文学公益事业了。

张振立现在主编每周两期的平舆县报《舆乡风》副刊,主编每年一至两期的《天中诗刊》,主持开展每月一次的月旦评诗会活动,帮助诸多文朋诗友编辑出版各自的诗文集,还要投入《平舆艺文志》、《平舆车舆志》等地方大型志书的整理编纂工作,可谓忙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他告诉记者:“这辈子陷在诗文梦里,出不来也不打算出来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