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6月19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烂儿村”胡庄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5-06-19 07:27:04  

 

□晚报记者   王仲华   /

驿城区东风街道小刘庄社区胡庄是出了名的“破烂儿村”。1990年,胡庄村100多户人家,有一半以上收破烂儿。

20001226,记者前往该村采访,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院内院外的破烂儿。收破烂儿让胡庄人尝到了甜头,也吃尽了苦头。收的破烂儿需要分拣、归类和洗刷,随处堆放的破烂儿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损害了村民的健康……

20001227,本报在8版以《走进“破烂儿村”胡庄》为题,用整版图片对该村的状况进行了报道。

 luf1506266.jpg

收来的废品被机械打压成捆。

胡庄村旧貌换新颜

10多年过去了,胡庄村现在是什么样子呢?614,记者再次来到胡庄村,想看看胡庄村的变化。

记者来到胡庄村时,低矮的瓦房,破落的院子,尘土飞扬的小路,家家户户院里院外都是破烂儿的场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规划有序的两层小楼,一条条笔直平坦的水泥路。

在胡庄村记者发现,凡是临街的门面房,都成了对外营业的门市部,小吃店、美发店、小超市、棋牌室……胡庄村好像一个小集镇,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买到需要的物品。

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看到楼下停了很多轿车。一问才知道,这些轿车都是富裕后的村民买的。住楼房、开轿车、一日三餐都有肉,是今天胡庄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收破烂儿的甜与苦

张大爷是胡庄村村民。他告诉记者,这些年,胡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收破烂儿。之所以选择收破烂儿,是生活所迫。胡庄村地处驻马店郊区,村民除种地外,没有别的挣钱门路,也没有一技之长,他们便利用自己的院子收破烂儿。收破烂儿不需要什么技术,也不受时间限制。农闲时,村民收破烂儿挣钱贴补家用,农忙时,年轻人干农活,老年人守在家中收破烂儿,挣钱种地两不误。

收破烂儿让胡庄人尝到了甜头,也让胡庄人吃尽了苦头。张大爷深有感触地说,他家当年收破烂儿的确挣了不少钱。他用收破烂儿挣的钱率先在村里盖起了四间两层小洋楼,孩子们上学选择市内的好学校,但收破烂儿也给全家人带来不少烦恼。满院子都是破烂儿,全家人生活在破烂儿中。

收破烂儿给全村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刮风时,村中的纸屑满天飞,胡庄人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患呼吸道疾病的比比皆是。长年收破烂儿,污染了村里的地下水,家家户户的压水井压出的水发黑,带有臭味。因为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吃水难,一些人到市区买房居住。

胡庄人与破烂儿告别

驻马店市区不断扩大,处于郊区的胡庄村慢慢地被一栋栋高楼大厦包围。从2008年开始,村中的土地逐年减少,许多村民不再以种地为生,也不再以收破烂儿为生,特别是胡庄村的年轻人,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到附近的工厂打工,慢慢地与破烂儿告别。

与张大爷闲聊时得知,全村目前只有五六位老人还在村外收破烂儿。

许多胡庄人利用收破烂儿积累的资金,在村中做起了生意,开超市、卖化肥……不做生意的胡庄人,到附近的企业找了份安稳的工作。他们同城里人一样上班下班,每天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胡庄村将自来水引到村中,解决了因地下水污染吃水难的问题。

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张大爷的老伴笑着对记者说:“这几年,家里不再收破烂儿了,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在家给家人做饭。”

在一家棋牌室里,记者看到20多名老人坐在几张桌子前打牌,有说有笑。

将废品进行深加工

记者看了看胡庄村的这些废品收购站,发现有专门收废报纸、废纸箱的,有专门收废玻璃、玻璃瓶的,有专门收废铁的,有专门收废塑料瓶的。

在一废塑料瓶收购点,记者见到了在此干活的老叶。老叶指着一包包花花绿绿的废塑料瓶告诉记者,这个废塑料瓶收购点主要从事废塑料瓶深加工。老叶告诉记者,他们收购废塑料瓶、把废塑料瓶打碎加工成塑料颗粒,全是流水线作业。据老叶讲,老板平时都在收购点,眼下由于塑料颗粒受大气候的影响,出口不是太景气,所以,收的废塑料瓶只好先放在库房,等市场好了再加工成塑料颗粒。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