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蕊 文/图
朋友圈晒出的美食。
“今天的产品已卖完,想吃的朋友明天记得提前两个小时下单。”眼下在我市,依靠微信这个炙手可热的社交平台销售的“私家美食”,凭借纯手工、无添加、私人定制、美味等特点受到众多吃货的追捧。这份源于朋友间的信任产生的商机,愈发红火。市民在看到卖家消息后,打一个电话或者发几条私信,就能购到美食。
不过,在圈子扩大后,这份商机能否长久存在?未来的“微美食”,又将如何通过规划创造更大的财富?
微信“晒”出商机
近年来,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推崇个性化的私人定制产品,尤其是食品。“牛肉酱!猪蹄!都可以打包了!”昨日,家住地质八队家属院的张大虎折腾了一下午,终于在晚上6时许,把自己制作的美食密封打包,给在外地的顾客发快递后,并把图片拍下来,传到微信朋友圈里告知顾客。
“有了孩子后,我在家带宝宝的同时,开始琢磨制作一些美食。”张大虎告诉笔者,他制作的美食出锅后,就在微信朋友圈与朋友分享。久而久之,有不少人通过朋友打听,说想尝尝他的手艺。
“上个月底开始,我便在微信上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牛肉酱和猪蹄。生意还不错。”张大虎表示。
源于朋友的信任与传播
“比起饭店的美食,我们更愿意相信朋友圈里熟人制作的食品。”笔者了解到,市民对健康、美味、安全饮食的追求是微信“私房美食”走红的原因。
今年20岁的木木是个吃货,喜欢四处寻找美食。自从她品尝了一些微信“私房美食”后,就成了这些美食的铁杆粉丝。
“一到夏天,我就爱吃小龙虾,但是我又不能吃辣的。木木给我推荐的这个‘私家炒厨’,就能根据我的口味烹饪。”木木的朋友小卓坦言,“就算价格比饭店的稍高点儿,我也愿意购买。”
除了信任外,朋友之间的互相传播也对网购美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笔者获悉,“微美食”的首批顾客,通常是店主的朋友,他们吃过之后,在微博、微信转发、推荐,图文并茂地口口相传,才造就了一些网络“私房美食”生意的火爆。
有了客源,不如开实体店
场地限制、人力成本提高、同质化竞争等诸多经营风险必定会制约“微美食”的发展。未来这些“微美食”店主有了一定资本后,不妨开实体店,既能方便微信客人取货,同时也可以拓展线下的客户群,让更多的人吃到美食。笔者走访多个“微美食”经营者了解到,大多数私房美食是以家庭厨房为主的生产模式,受场地、设备和人员的限制,生产规模拓展不开。
“做这种生意,既费时又费力。”一开始只在微信出售甜品的“小鬼”告诉笔者,为了保证质量,他对每一种甜品的选材、制作工艺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再加上后期的造型包装,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制作10份左右。
“在充满花香绿叶的环境里喝着咖啡,细细品尝自己做的甜品,是我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不断地努力,直到认识了爱花艺的陈精灵,咖啡师阿辉。我们三个人一拍即合,决定在市金雀路开一个花房咖啡甜品屋。接下来,我们开始为梦想而行动,找门面,装修……”说到梦想得以实现,“小鬼”爽朗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