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6月11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发布时间:2015-06-11 07:17:59  

□曹鹏程

       近日,一份《2014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54.6%的农村老人还在从事职业性劳动,超过六成的农村老人不喜欢进城养老,出现“被迫留守”的状况。鲁山养老院起火、长江沉船事件……这些新闻,将养老问题沉甸甸地摆在公众面前。面对已经到来的“银发浪潮”,唯有个人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共同努力,才能为老年人构建起有尊严的生活。

       有分析指出,从2014年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长到106万亿元,养老是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只有26张,养老的刚性需求甚为迫切。然而,《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医疗保障发展指数”是唯一及格的项目,“养老金发展指数”得分略有提高,而“老龄社会与银发经济发展指数”不仅未及格,且得分比上年进一步降低。

       对于“银发经济”,“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得更好。最近几年,随着政府投入持续增加,并以公建民营、政府补贴、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方位的养老体系逐步建立。不过,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中国的民办养老机构,一半以上只能维持收支平衡,40%的长年亏损,能盈利的不足9%。发生火灾的鲁山养老院,因为收费无法提高,经营者只能靠扩大规模、增加入住老人提高利润。北京市养老床位缺口近5万张,养老机构入住率却仅为40%,出现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的怪象。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好“两只手”的作用,调整市场行为造成的功能错位。

       过上有尊严的老年生活,不仅要求“老有所养”,还包含“老有所乐”。《中国农村养老现状国情报告》显示,四成多农村老人喜欢与子女同住。天伦之乐和老友欢聚等,仍是最根本也是最朴素的诉求。政府和社会可以“替天下儿女尽孝”,却难以实现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有的时候,十次远隔千里的汇款,不如子女和老人“一碗面的距离”。

       更进一步看,任何群体的尊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于社会系统的平衡与和谐当中。从大妈跳广场舞引起的纠纷,到因让座引发的跨年龄冲突,再到老年保健品推销的“温情陷阱”,老年人常处在社会联系的精神孤岛。当然需要营造尊重老人的气氛、完善保护老人的机制,但同时也应创造让老人发挥余热、让老人理解青年、让老年群体更好融入社会的环境。一个“老慈幼孝”的社会,能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