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威 文/图
杨晓下河捞鱼。
杨晓的儿子钓上一条鱼。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可在这里,笔者改为“打虎亲兄弟,钓鱼父子兵”。你能想象一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他和爸爸一起钓鱼时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呢?随笔者来看看吧。
父亲儿子齐上阵
孩子总是会对新鲜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杨晓的儿子也不例外。由于杨晓喜欢钓鱼,他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钓鱼。4岁时,儿子就随杨晓一同去钓鱼。
“记得那一天,我和朋友以及儿子来到一条小河边。儿子也像模像样地坐在凳子上,手里拿着鱼竿钓鱼。”杨晓说,看着儿子坐在凳子上钓鱼,他十分开心。后来,他急需方便,便让朋友帮忙照看孩子。
杨晓回来时,儿子浑身湿透了,看到他就大哭起来。担心儿子感冒,杨晓赶紧把儿子脱光放进车里,开着暖气。之后,杨晓把儿子的衣服用河水洗了洗拧干,放在车的前挡风玻璃上,等衣服干后马上给儿子穿上。
“咋回事啊?”杨晓笑着问朋友。
“我看到孩子提竿,但不知道为啥,孩子掉进了河里。我就赶紧把他拉了上来。” 朋友说。
“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家人,家人不停地数落我。”杨晓笑着说,那以后,儿子估计是被吓到了,很长时间不敢去钓鱼。
“还好,过了一段时间后,儿子又跟着我去钓鱼了。”杨晓说。
如今,儿子快7岁了。每逢周末,杨晓就去钓鱼,儿子自然也会跟着去。“儿子钓到过三四斤重的鱼。”杨晓开心地说。
从“小”钓到“大”
说到钓鱼,34岁的杨晓滔滔不绝。“我太爱钓鱼了,没有办法。”杨晓说,“我不吸烟,不喝酒,就钓鱼一个爱好。虽然我周末经常不在家,但家人还是很支持我。”
杨晓自小酷爱钓鱼。上小学时,杨晓就到河边、沟边钓鱼。那时条件有限,杨晓的钓鱼竿是用竹竿做成的,钓鱼线用的是渔网的线,而钓鱼钩则是用针做成的。
读大学时,父母每月都给杨晓生活费,他就拿着这些钱买了一些装备:一个鱼竿,一个漂子,一个背包。“那时,我没钱买鱼粮,都是在地里挖蚯蚓。我包里装着方便面,饿了就吃方便面。”杨晓说。
大学毕业工作后,有了经济收入,杨晓开始购买各种专业装备。3.6米、4.5米、7米多的鱼竿杨晓都有。据介绍,杨晓有10把海竿,还有两把自动钓鱼竿。
“在外面露宿,半夜不想盯着鱼竿,就买了自动钓鱼竿,很不错。”杨晓说。
鱼竿被大鱼弄折
2004年4月的一次钓鱼,让杨晓记忆深刻。
那时,天气还不稳定,人们穿的还是厚衣服。杨晓和朋友来到一水库边。准备工作完毕后,杨晓坐在凳子上。一会儿,杨晓看见鱼漂有动静,就赶紧提竿。此时,他听见“咔”的一声,定晴一看,鱼竿折了,水里的鱼拼命地来回挣扎。“这肯定是条大鱼,说什么也得弄上来。”杨晓当时心想。
鱼竿折了,鱼暂时跑不掉,那就下水捞吧。虽然有此想法,但杨晓和朋友们看到河边地形复杂,就放弃了这个想法。
杨晓灵机一动,从车上取出渔网舀子。可是,两米的舀子仍够不到,杨晓就把舀子放到一边,到其他钓友那里借来了4米的舀子。
经过半个小时的“对垒”,杨晓终于把鱼弄上来了。称重后,这条草鱼重6.3公斤。
大黄牛拉车记
“记得一次去钓鱼,头一天刚下过雨,路面比较湿滑。”杨晓说,他的车陷进湿软的泥土里,他想了多种办法,还是开不出来。
这时,杨晓看到路边有一名村民在放牛,就和村民商量,让大黄牛帮忙把车拉出来。
村民同意了,但向他索要100元的“辛苦费”。经过讨价还价,最终商定60元。
准备付钱时,这名村民的儿子正好经过,就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后,村民的儿子说:“要啥钱,都是钓鱼的。”原来,村民的儿子和杨晓年纪相仿,也喜欢钓鱼。
当晚,杨晓喊村民的儿子到河边一起吃饭、聊天。后来,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杨晓工作忙,但一有时间就带着儿子去钓鱼。“钓鱼是一种休闲方式,看着水面就觉得心里很安静。钓鱼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放松。”杨晓说,“过几天,我准备去郑州看看有什么新的钓鱼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