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桦 徐 静 王树恒 文/图
今年1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优秀法院、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和100位先进个人进行了通报表扬,正阳县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庭长潘德芳作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受到最高人民法院通报表扬。河南法院系统仅有3人获此殊荣,潘德芳是其中之一。
潘德芳从事少年审判工作以来,兢兢业业,扎实苦干,积极上进,审结案件300余件,无一冤假错案,无一重大改判案件,无一起超审限案件,无一上访、缠诉案件。她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寓教于审、惩教结合”,使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率为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调解率达到100%,充分保障了被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很多未成年犯在刑满释放后还常常与他们亲爱的法官“妈妈”联系。近来,潘德芳先后荣获河南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全省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
潘德芳近照。
为丰富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潘德芳精心设计、制作了以法制教育知识为主题的法制展板。展板上印有给女学生的12条忠告、刑事责任年龄及几种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等内容。
优化审判 开创独特的少年审判方式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手段成年化、团伙化、犯罪偶然性多的特点,潘德芳坚持从源头入手,送法进校园、进社区。通过在学校举行法制讲座、发宣传资料、模拟法庭,在新闻媒体宣传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知识等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法制教育活动,努力构筑家庭、学校与审判联动的“三位一体”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体系。为加强宣传效果,用身边鲜活的案例教育未成年人,潘德芳担任多个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深入学校结合审判实例给学生们上法制课,组织学生模拟开庭,让学生走进法庭,感受法律,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减少了犯罪。近几年,正阳县未成年人犯罪呈下降趋势。
“尊敬的潘阿姨,听了您的讲座,我意识到网瘾曾经让很多同龄人走上犯罪的道路。想想真可怕,近一年来,我也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如果不是您给我敲响警钟,我也有可能像他们一样,走上不归路。我一定会戒掉网瘾,好好学习……”这是法院少年庭庭长潘德芳在做完法制报告后,一个叫刘宝(化名)的同学对她说的一段话。
潘德芳每年结合未成年人审判工作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讲座、法律读本进校园活动。选派审判经验丰富、亲和力强的法官到中小学担任法制副校长,给学生上法制课,向学生宣讲法律知识,并注重结合一些典型案例,剖析未成年犯罪原因,以案说法,组织学生参观法制长廊、观看微电影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时,还将已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汇编成册,连同购买的法律读本,发放到辖区中学,用真实、典型的案例教育青少年,有效预防和减少了未成年人犯罪。此外,还在各中学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信箱”,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指导学生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整个社会参与,潘德芳在认真做好青少年法制宣传的同时,积极主动联系市司法局、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相关单位,共同开展法制宣传等活动。近年来,潘德芳带领少年法庭的干警做各种法制宣传活动百余次,在社会上形成了预防未成年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她已为辖区的初、高中生和小学生上法制课20多场次,组织模拟开庭7次,组织学生参观法制长廊6次,观看法制微电影9次,受教育学生达5万人次,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观念,有效预防了校园犯罪的发生。
重点帮扶 让失足少年精彩转变
“感谢法官对我儿子的教育、关心。我儿子现在很听话,也很勤快,每天都在做事。没有法官的教育就没有我儿子的今天……”这是少年法庭回访时,未成年人犯王某的父母对潘德芳的感谢。
王某16岁初中毕业即辍学,酷爱上网,为筹集上网资金,铤而走险盗窃被捕入狱。在审理中潘德芳了解到,王某在家表现很好。其父母勤劳朴实,因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儿子的关心、管教。王某系初犯,主观恶性不深,其父母有信心管教好。法院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零六个月。在审理此案时,潘德芳多次找王某及其父母谈话,制订判前、判后帮教计划。在一次判后回访中,潘德芳得知王某看父母做苦力工作辛苦,想减轻父母负担,在本地找一份事做。潘德芳为王某的思想转变感到高兴。在她看来,失足少年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主动要求做事是好事。回访回来,她多方联系相关单位,最终一私营业主同意接收王某。在事后的回访中,私营业主告诉潘德芳,王某工作很努力。
为挽救失足少年,降低失足少年重犯罪率,她带领少年法庭成员对少年法庭所审判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回访帮教100余次,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帮教工作,让那些失足少年成功从思想误区和犯罪阴影中走出来,找准人生的航向,重新扬帆起航。目前,少年法庭所审理的未成年犯重犯罪率为零。
感化引导 用心关爱失足少年
“面对判决,你应当真诚悔过。给你两点建议,或许对你的人生有益:1.做人的态度……”
这是潘德芳写给因抢劫犯罪的未成年人妍妍的“法官寄语”中的一段话。通过在判决书后附设“法官寄语”,对少年犯进行个性“点化”,促使服判。如今“法官寄语”已越来越有影响力。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只能尽力而为。”潘德芳说。她创的“法官寄语”成为少年法庭充满人性关怀的一道风景。
潘德芳还针对恶习较深、罪行较重、要通过劳动改造纠正的,亦进行判后延伸。对就近关押的轻刑犯,不定期进行回访,落实亲属接监,让此类少年犯及时“回家”。近年来已联系落实了150余名外地户籍少年犯“回家”。
为了让少年犯在释放后走上正途,潘德芳还将工作延伸到少年犯释放后,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对审判过程中家长未到庭的,她都给每个罪犯家属写一封信,告知该犯的判决及关押场所等情况,督促家长及时与少年犯取得联系,加强管教。16岁少年张某,因盗窃被判拘役4个月,其母在广州打工,电话始终关机。开庭前后,潘德芳2次写信给张某的母亲,张某的母亲都未回。潘德芳通过其母亲曾经打工住处所在村的村长,设法找到住处的主人,再联系上张某的母亲,告知她张某的情况,促其到看守所探监。张某在数月未见的亲人面前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因为潘德芳的促成,张某出狱后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其母2次打电话表示感激。
“谢谢潘妈妈,我是妍妍,谢谢您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使我认识到自己做了不该做的傻事,现在我在一家企业上班,感觉很不错。”没想到都这么长时间了,你们还这么关心我,我一定会记住您的教悔,用自己的劳动获取财富,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年春节期间,潘德芳接到了妍妍的电话。
2014年3月,潘德芳在承办一起抢劫案中,开庭那天,法庭的被告席上站着两名十六七岁的瘦弱少年,原是他们结伙抢劫了同学7元钱。潘德芳通过查阅案卷,找其就读的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得知被告妍妍的学习成绩不错,近期由于他父亲患了颈椎病,手术失败导致颈部以下都不能动,长年卧病在床,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助,吃饭靠人喂,他妈妈忍受不了,8年前在他8岁时就抛下他和父亲走了。现在家里只有长年卧病在床的父亲、年迈的奶奶和未成年的他,生活十分困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潘德芳为妍妍指定了律师,很快开了庭,法槌落下,伴随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潘德芳在审理本案过程中,鉴于妍妍作案时未满16周岁,因生活困难,一时冲动抢了7元钱,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有悔罪的表现等情节,依法判处了妍妍缓刑。
近年来,经她审理的近300名犯罪的未成年人,有60多人重返校园,30多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多人学习技术成为致富能手。2013年经她判处的24名少年犯有两人考上了大学,有9名重返校园继续学习。2014年又有两名学生重返校园。她被近200名失足青少年亲切地称为 “妈妈”!
不是亲生儿女,却都是她的孩子。她用母亲的声音,唤醒一颗又一颗迷失的心灵,在无边的大爱中霹雳重生。“法官妈妈”潘德芳,以法律的名义将收紧的法绳松开,还原成一条孩子通向未来的路,宽与严,总关情。这是在河南省十大人民满意法官颁奖典礼上对潘德芳的颁奖词。这是对潘德芳的最高褒奖。
潘德芳向学生发放安全知识宣传单。
潘德芳为学生讲解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