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种粮售粮大户 曾受到国务院表彰
张振丽黄土地上的精彩人生
□ 晚报记者 姚会峰/文 王冬霞/图
张振丽(右二)在查看小麦成熟情况。
张振丽获得的奖品——“东方红”拖拉机。
西平县宋集乡张湾村农民张振丽,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受到国务院表彰;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指挥数十名农机手走南闯北当“麦客”……6月1日上午,记者根据西平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胡军华的介绍慕名前往采访张振丽。
我市“三夏”大幕虽然已经拉开,可天公不作美,阴雨天气来袭,延缓了农民抢收抢种的脚步。沿107国道往北,收割机穿梭麦田的情景虽未呈现,但麦浪滚滚闪金光的迷人画面仍令人陶醉。1个小时后,记者来到距西平县城几公里、位于107国道旁的西平县振兴农机专业合作社,见到了被当地村民称为“领军人物”的张振丽,听他讲述自己一路艰辛一路歌的精彩人生。
一路艰辛
“我从县农机局办完事就急匆匆赶回来,怕错过了咱们约好的时间。让你们久等了!”上午9时40分许,记者一进合作社,中等身材、脸上流着汗水的张振丽便握着记者的手笑着说。握着他长满老茧的手,看着他黝黑的脸上憨厚的笑容,听着他朴实无华的话语,着实让记者难以将他与那些荣誉联系在一起。
“今年风调雨顺,麦子长得不错,又是一年好收成。如果不是天气打搅,过两天就能大面积收割了。”看着自己托管的几百亩麦子,张振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听说你得过国务院的大奖,是真的吗?”记者问。
“是,得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还受到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张振丽显得有点拘束,“干到今天不容易,有时愁得睡不着觉,累得脱几层皮!”
据张振丽介绍,今年31岁的他1990年初中毕后就到漯河打工,当时每天能收入5元钱,辛辛苦苦打了十几年工,却没干出啥名堂,手里也没啥积蓄。2007年,西平县老王坡农场对外包租土地,他听说后就承包了70亩。有了地却没有大型农机耕收,生产中遇到一个大难题。苦苦支撑中,他决定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他到西平县农机局咨询,想购买大型农机具。从工作人员的介绍中,他了解了农机合作社这个新名词。之后,他找到较为熟悉的西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谭建军。谭建军向他讲述了农机合作社的三大好处:一是买农机可以优先得到补贴资金。二是外出干活可以多揽活、多挣钱,遇到问题时解决方便。三是可以大面积作业,降低成本。回家后,他就和本村及邻村的几个发小合计,想成立农机合作社。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2009年6月,经有关部门批准,以他为法人代表、注册资金300万元的西平县振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没想到在运作中遇到恁多事。”张振丽沉思一会儿说,选址、建房、筹资,还得考虑如何运营才能让十几名社员挣到更多的钱,有一大堆事要做。作为理事长的他和理事商量后,决定吸纳更多社员,扩大土地承包规模。幸运的是,当时国家出台了土地托管政策,鼓励农民土地托管。于是,当年他们托管土地1000多亩,承包土地近千亩。他们又与当地一家种子公司联合,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对托管的土地进行科学管理。由于他们诚实守信,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当地赢得了好的口碑。
“风调雨顺还好,一旦遇到干旱或多雨天气,就忙得不可开交了。”张振丽说,去年七八月份,因为长时间没下雨,玉米苗旱得发黄,他白天在玉米地里浇水,夜里睡在地头看抗旱机具,累得人不人鬼不鬼的,当时想着如果能睡一个好觉就满足了。因为地块面积大,浇着这边那边浇过的又旱了,所以,近两个月他没有得过闲。
“碰到这样的情况,别说赢利,能保本就不错了。”张振丽苦笑着说,去年,由于小麦价格不稳,几乎一天一个价,为了能卖个好价钱,他们就把收了的小麦堆在合作社里的水泥地上,一直堆到一人多高。因为没有资金盖仓库,他们只好求老天爷千万别下雨。所幸那十几天没下雨,他们卖麦多收入了几万元,总算没有白操心。
“几年来,合作社经营着实不易,社员们付出太多。因为土地托管的农民都是本乡本土的,如果失信了,感觉对不住他们,走到他们面前就会觉得矮半截儿。”张振丽说,每年夏秋两季,种子、农药、化肥,耕、种、收,如果疏忽一点儿,就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可能遭到乡邻的埋怨。因此,合作社经常请有关专家对社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社员们外出作业,遇到困难或突发事件都能冷静对待,及时联系有关部门妥善处理。
“目前合作社的经营状况还算不错,一个社员每年能收入七八万元。”张振丽脸上露出了喜悦。
放歌前行
“合作社已赢得了那么多荣誉,而且运营状态良好,老百姓也非常满意,现在应该没有压力了吧?”记者问。
“压力还是有的,规模越大,花钱的地方就越多。社员多了,就得想着咋样才能挣更多的钱,提高社员的满意度。”张振丽说,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近90人、联合收割机40余台、大中型拖拉机30多台,还有70多台配套农机具,农机作业范围不局限于当地,已辐射到湖南、湖北、河北、山东和内蒙古等地。一台收割机在麦季能收入4万元左右,加上秋季的收入,相当可观。现在合作社的社员外出作业,不用操太多的心,由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信息,帮他们联系收割点。他们遇到难题时,会及时联系当地有关部门去处理,而且不会耽误作业。可以说,合作社就是为他们提供各种保障的大本营,让他们既省心又多挣钱。
去年,合作社农机作业总收入已突破200万元,今年还会提高。
“目前,社员们正在外地作业。过了这两天,就开始收割本地的麦子了,我们会及时调配收割机,做到收麦、挣钱两不误。”张振丽胸有成竹地说,不仅如此,合作社每年还为困难户提供免费作业。去年,帮助当地10多户困难户义务收麦、耕种,仅成本就花去1万多元,虽然没有收入,但受到了百姓的赞扬。
据张振丽介绍,目前,他承包土地2000多亩,托管土地近4000亩,年售粮(小麦)最多时达200万公斤。经营的土地面积大了,投资就更多了,但年效益增长不多,因为现在各种投资成本太高,而且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旱灾、涝灾、病虫害等,有时一年下来,地里的收支基本持平,或少有赢利。
“实行土地托管对老百姓是很有益处的,他们既不为种地费神出力,也不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每年都有固定的收入(托管费),而且还能腾出时间干些其他活挣钱。每年农忙时,也是我们最忙他们最闲的时候。”张振丽笑着说,付出总会有回报的。通过这几年的辛勤劳作,日夜拼打,虽然吃了很多苦,犯了很多难,但也有很大收获,每年可收入五六十万元,也得到不少荣誉。
“幸运的是,我还有了一个名利双收的机会。”张振丽的脸上乐开了花,高兴地说,2011年,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得到了一个大荣誉,而且这次表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的,是国务院组织召开的。全国受表彰的有300人,驻马店市只有3人,正阳一人,西平二人,他们每人得到一台价值20万元的“东方红”拖拉机。
“你看把他乐的,是他运气好。”一旁一直未言语的张振丽的妻子杨霞说。
“军功章也有她的一半。”说起妻子,张振丽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妻子杨霞非常支持他,而且特别理解他,多年来给了他很大帮助,能吃苦,又能干,是个闲内助。
“除了这个大荣誉,还有一些小的。这些荣誉也算是对我和合作社的肯定吧。”张振丽有点儿腼腆但脸上充满幸福地说,这两年,西平县振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机专业合作师范社、河南省师范社、河南省先进集体、驻马店市师范社和西平县优秀合作社,他被评为西平县兴农人物。
“今年‘三夏’过后,我想向县农机协会申请成立一个农机分会,合理协调、分配当地其他合作社的农机,在农忙时不浪费时间,充分利用资源,力争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利益最大化。”谈起将来的打算,张振丽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宋集乡有七八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近百台联合收割机、6万多亩小麦,而每台收割机每天只能收割100多亩,如果不能合理调配机械,无序运作,就会延长收割时间,增加成本。如果能够资源共享,统一调配,就会有更大的利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