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已逝 文艺永存
——读《我们曾经是文艺青年》有感
□贾华安
与温培雅见面是在一次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交谈中,她赠送给我一本她的书《我们曾经是文艺青年》。闲来没事,顺手拿起了她的《我们曾经是文艺青年》读起来。没看两节,她的用词、写作技巧就让我耳目一新。像是有人在背后推着一样,我挤出三天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
《我们曾经是文艺青年》围绕并通过徐鲁风、刘宛晴的婚姻、生活、交际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家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大学中的年轻人都可谓文学青年,大都生活在诗一般的生活里。因为四年的时间太短暂了,还没来得及把每个人的缺点展示出来时,大家就各奔东西了。情场上的追逐,把一个个年轻人逼到了绝境,能活过来的没有几个。到手的是不是都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呢,徐鲁风、刘宛晴的家庭生活、感情经历,把答案告诉了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
书中的何田田、崔家正、卢森、康子楠、袁洪波、吴柳、尤水莲的感情婚姻生活、爱情经历,让人触目惊心。回头看看我们生活的社会,这样的故事应该俯拾皆是。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不可谓不精、不细,所设计的场景也确有委婉、跌宕之处。可能社会真的很小,以至于书中许许多多的感情纠葛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圈子中。
书中作者大胆使用许多当下社会流行的口头语言,且搭配得体,让人感觉不到痞子的味道,也或是本书的一大亮点。这本书正如作者“后记”中所言,可以成为女性成长的礼物,在下认为也可以成为年轻人生活的“老师”。能够借助这本书,把家庭营造成一个抗打击的“小窝”,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这本书多了一点灰暗的味道,如果还没有谈恋爱、正在谈恋爱、准备谈婚论嫁的主儿,看过这本书后可能会几天睡不着觉的。生活是现实的,社会是残酷的,但社会最小的细胞——家庭,也都在这种风雨飘摇中慢慢地、战战兢兢地划到了岸边,且大都在儿孙的哭声中落幕。此书唯一让人透不过气的,就是把婚姻生活描写得像一把刀子,太锋利了。读一本认识一个人,读一本书交一个朋友,书籍永远是人类的朋友。希望有更多的人读这本书、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