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鹏
开车打手机首先是一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这种行为不仅威胁到公共交通秩序和安全,同时也威胁着行为人自身的行车安全甚至生命安全。拿科学的数字来说,“开车打手机事故风险是正常情况下的4倍”。
很明显,开车打手机,不管是偶尔为之,还是有此行为习惯,都应该坚决戒除。但现实却是,“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手机的行为”。而且一些人一次打手机没有出事,第二次打也没出事,往往就会产生侥幸心理,甚至形成行为习惯。湖北这位女网友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开车打手机显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且家人也曾劝说和阻止,但他并不以为然。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儿出于无奈进行举报,其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即通过举报,让相关部门给予父亲一定处罚,借此让父亲认识到开车打手机这种行为的危害,然后改掉这一习惯,保证行车安全。
女儿举报父亲一事争议之处显然在于,中国向来有亲亲相隐的人伦讲究,女儿举报自己的父亲违法,这是否有悖伦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一方面,女儿举报的目的并不是让父亲受到处罚,而是通过处罚,让父亲改掉坏习惯。另一方面,相比于隐忍与放任父亲的行为有可能带来的车祸事故等严重后果,举报父亲让父亲改掉危险驾驶习惯,避免事故伤害,这明显是驱利避害的理性选择。
举报父亲开车打手机,乍一看似乎是无情,但其中却隐含着一种真实的关心、关切和关怀,是一种别样的温情和爱。相反,如果放任和隐忍父亲的危险驾驶行为,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习惯难以改掉,最后天天面临4倍之高的事故风险,那才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