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5月08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壮志常随云浪起 雄躯争与山河裂

——记革命烈士吴百源

发布时间:2015-05-08 08:50:41  

 

□晚报记者   高琳琳    张丽丽   /

luf150587.jpg 

十九无名烈士墓。

纪念碑二次易地

4月中旬的韩庄镇,四处弥漫着浓郁的油菜花香。沿着新修建的村村通水泥路,记者驱车赶往吴百源的老家王楼村。从韩庄镇行驶约15分钟后,王楼村出现在记者眼前。

“你们快看,前面有松柏的地方,就是十九无名烈士墓,吴百源的纪念碑也在那里。”离村庄还有1公里左右,田柳青指着田间的一片树林说。

田柳青告诉记者,吴百源的事迹他很早就听说过,也见过别人为他立的纪念碑,但是汝南县党史上没有记载。当他整理镇里的革命烈士资料时,不仅到县党史办等单位查阅材料,而且来到吴百源的老家王楼村,找村里的老人打听情况,最终才确定了吴百源的烈士身份。

听说记者来采访,王楼村原党支部书记吴建国早早等候在那里。

“吴百源的纪念碑在烈士墓的东边,由于立碑的时间太长,上面的字迹已经看不清楚了。”跟着吴建国,记者找到了吴百源的纪念碑。只见两三米高的纪念碑上,刻着“浩气长存  汝南县大公民吴公讳君孝字百源纪念碑”几个大字,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三月初十敬立”。

“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历1945年,这个纪念碑是吴百源牺牲后第四年立的。”吴建国说,吴百源是19413月牺牲的。他在与日寇作战时头部不幸中弹,最终因流血过多不治而亡。十里八村的群众都敬佩他,为他立了这座纪念碑。碑上面刻有当时参加立碑仪式群众的名字。

记者仔细观察这座纪念碑,发现在纪念碑的左侧,确实刻有名字。粗略估算一下,上面有近300个人名,也就是说当时有近300人参加了立碑仪式,足以证明吴百源在当时非常有名。

“这个纪念碑是我们村的骄傲,虽然距今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们把它保存得比较完整。”吴建国说,吴百源的这个墓碑最初立在驻马店到正阳的公路边,当时有很多人到那里瞻仰。“文革”时,因牵头立碑的人曾担任国民党的乡长,有人把纪念碑推倒了。

“‘文革’结束后,吴百源的革命事迹得到政府的认可,重新把碑立到了王楼村的南边。如今,为了方便管理,由镇政府出资,把这座纪念碑与十九无名烈士墓迁到一起。”吴建国向记者讲述了纪念碑的“起起落落”。

 luf150585.jpg

韩庄镇文化墙上关于吴百源的事迹。

在汝南县韩庄镇王楼村东北角的一块田地里,栽种着数十棵茂盛的松柏树。这里就是人们常提到的十九无名烈士墓。十九无名烈士墓的东北角,一座灰白色的墓碑特别引人注目。这个墓碑有些破旧,上面的很多文字都有些模糊了。

“这就是革命烈士吴百源的纪念碑。每年清明节,十里八村的群众和学生,都会前来祭奠。这里是远近有名的爱国教育基地。”王楼村原党支部书记吴建国告诉记者。

415,记者在汝南县韩庄镇采访时,发现该镇的文化墙上写有很多从韩庄镇走出去的众多革命烈士的事迹。王楼村的吴百源就在其中。

“吴百源是我们镇有名的烈士之一。他的纪念碑就在王楼村,我带你们去看看。”韩庄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田柳青说。

田柳青的一番话引起了记者的兴趣。得知吴百源的一个孙女就居住在王楼村,记者立即请田柳青带路,一同去探寻革命烈士吴百源的英勇事迹,于是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luf150586.jpg

记者在采访吴百源的孙女。

英勇事迹广流传

看过吴百源的纪念碑后,在吴建国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前往王楼村,去寻找吴百源的第三个孙女。

“吴书记,你这是干啥去啊?”看到吴建国带着陌生人进村,在村口闲聊的几位老人问。

“这是天中晚报社的记者,要采访吴百源烈士的事迹。你们要是知道的话,可以给记者同志说说。”吴建国回答。听说记者为这事而来,几位老人七嘴八舌地讲起来。

从他们那里,记者粗略地了解到吴百源的一些情况。吴百源1913年出生,自幼聪明好学,从私塾毕业后教书育人。1931年,吴百源参加革命,一直做地下工作,曾在汝确边区抗日游击队担任文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游击队在王楼一带开展抗日斗争。

19413月,吴百源带领的游击队在舍屯李寨与日寇相遇,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由于敌众我寡,游击队被迫撤离。然而,吴百源头部不幸中弹,而且腿上还中了几枪,虽然暂时捡回了一条命,但最终还是光荣牺牲。

一家四口被残忍杀害

辞别这些老人后,记者来到吴百源的第三个孙女吴妮家中。吴妮正在家里剥花生。三间新建的平房,收拾得非常整洁。见记者到来,吴妮从屋里迎了出来。

“我爷爷长年在外面教书,他的事迹在漯河流传得比较广。那时候,只要一提起我爷爷,漯河的人大都听说过。”吴妮告诉记者,由于她爷爷牺牲后被追认为烈士,她母亲活着的时候,一直享受着国家发放的抚恤金。

据吴妮介绍,她今年67岁,爷爷牺牲时她刚刚出生,那时候大姐8岁,二姐只有6岁。母亲在世时,她经常向母亲打听爷爷的事,知道爷爷是与日本人打仗时牺牲的。再往下问,母亲就不愿意讲了。因为爷爷牺牲的当年腊月,吴妮的父亲、姑姑、奶奶、曾祖母都被人害死了。

吴妮讲到这里时泣不成声。她说,父亲跟随着爷爷的脚步,参加了革命斗争,在确山县竹沟一个机关里担任秘书。由于爷爷的名声比较大,爷爷在世时没有人敢打她父亲的主意。爷爷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有所行动。

提起那个惨不忍睹的夜晚,吴妮失声痛哭。据吴妮回忆,1941年腊月廿五夜晚,因为她小姑第二天出嫁,父亲从竹沟偷偷回到家里。不料当天深夜,一群拿枪的人闯到家里,把父亲从床上拉起来就打。当天,来人用枪打死了她的父亲、奶奶、姑姑和曾祖母。

“要不是我母亲顺着窗户爬到院里,估计我们家的人全没了。”吴妮说,当时她才8个月大,来人把她狠狠地摔在地上。吴妮的姐姐说,吴妮当时嘴角、耳朵上都是血。敌人看她们家只剩下女孩就离开了,吴妮母女这才活下来。

烈士后人低调生活

吴妮的父亲牺牲后,母亲带着她们姐妹三人过日子,虽然比较艰难,但也扛了过来。因为母亲目睹了当年的惨案,所以一直教育她们三姐妹一定要低调做人,与人为善。大姐、二姐出嫁后,怕母亲老了无依靠,吴妮就和丈夫商量,把母亲接到家里一起住。

如今,吴妮的大姐已经退休,在许昌生活。二姐一家在新疆定居。由于吴妮没有兄弟,她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留在村里给母亲养老送终。

“我的日子虽然比不上两个姐姐,但是由于孩子们都比较争气,生活过得倒也幸福。”吴妮说,她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都出嫁了,儿子也有了孩子。平时,儿子外出打工挣钱,她留在家里照看孙子。女儿嫁得不远,经常来看望她。

吴妮说起现在的生活十分满足。她说,有时候想起家里的事,她会跑到爷爷的纪念碑前唠叨一阵。跟爷爷说说话,她的心情就好多了。

“烈士的后人都很随和,不愿给村里、给国家添麻烦。”吴建国说,“文革”期间,吴百源因为其他原因被世人误会,纪念碑被推倒了。后经吴妮的大姐夫张本立多方求证,才得以平反。遭受了那么多的委屈,吴妮和母亲及姐姐也不多说,默默守着英雄留下的净土,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后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