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威
“对现代人来说,看电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几十元一张电影票,大家都能消费得起。”市民党岭告诉笔者,他和爱人基本上每月都会看一次电影,这让他想起自己小时候看电影的经历。
出生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是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比较匮乏的时代,特别是在县城以及乡镇,看电影作为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是值得每个人期待的。党岭也不例外。
据党岭回忆,那时一年能看电影的次数加起来也不超过5次。所以,除了课必须上之外,饭可以不吃,路可以多跑,觉可以少睡,但是电影一定要看。如果得知哪里放电影,他第一件事就是催外婆赶紧做饭,第二件事是通知所有认识的小朋友,约好后成群结队地去享受精神盛宴。
小时候,党岭最喜欢看的是武打片。《少林寺》、《无敌鸳鸯腿》、《八卦连环掌》、《鹰爪铁布衫》等电影的情节会成为大多数男孩模仿的对象。而看到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一座座阻碍解放军叔叔进攻的碉堡被炸掉时,那种兴奋的感觉就像党岭自己在冲锋陷阵一样。“爱情片我当时还看不懂。”党岭说。
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在党岭看来,电影却没有了那么多可回味的东西。他觉得用大把人民币包装起来的所谓大片,往往成了肤浅与可笑的代名词,明星大腕演绎的主题曲总感觉不如“一条大河波浪宽”来得更有味道。以往结伴而行的伙伴成了出双入对的中学生,过去宽敞的场地变成了四季如春的放映厅,之前顺风飘三里的喇叭换成了环绕立体声的音响……条件好了,心情却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