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软件看病可信吗?
医生:“看病软件”可当参考,但不能全信
□肖婷婷
生病了就要去医院看病,可一些人怕麻烦,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一些问诊求药的“看病软件”,出现小病痛时就用手机一搜,然后根据自己的症状对照手机上给出的处方自己治疗。医生提醒,这类手机“看病软件”给出的处方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全信。就算病症相似,病因却未必相同,每个人的体质有所不同,盲目相信“隔空看病”不可取。
现象:
用手机就能看病
“现在去医院,挂号得排队,门诊得排队,取药还得排队,一点儿小毛病起码要请假半天,还不如直接下个手机软件。”市民王涛告诉笔者,他本来就不愿意去医院看病,通过朋友介绍开始使用“看病软件”,平常有上火、咳嗽之类的毛病,能通过自我诊断了解大概,还能很方便地“对症下药”。
市民彭娜现场给笔者演示了“看病软件”的使用流程,在找医生咨询的页面提问“坐的时间一久,脖子、肩膀、屁股就很酸痛”,3分钟内就有医生作了回答:“就是劳累导致的,以后注意锻炼,多仰头,活动活动腰部,不用吃药,可以局部理疗。”
笔者走访发现,很多市民使用过类似的手机“掌上医生”软件。“这种软件查询起来很方便,解答也很详细。平常生病跑一趟医院,最少要花半天时间。现在我经常使用这种软件为自己看病。”彭娜告诉笔者。
调查:
“看病软件”五花八门
为了一试究竟,笔者特意在网上输入“手机看病软件”一词搜索,结果搜到了不少相关软件,如“健康自查”、“手机看病器”、“看病管家”等,五花八门。笔者随意选择了3个软件下载安装。
笔者发现,这些软件大多可免费安装,有的不仅能对感冒、中暑等常见病症给出解答,还能为一些疑难杂症提供指导。
笔者随后在网上点击查看了安装的“家庭医生”软件。据该软件介绍,其包含“急救常识、食疗大全、偏方大全、女性健康常识、五官科、神经与精神科、血液与内分泌科”等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另外,其还声称自己就是“您的家庭医生、家庭护士、家庭助手,能让您在家中更健康更科学地生活”。
笔者发现,这些“看病软件”的功能五花八门,其中既有专门针对肾虚者设置的“强肾计划”,也有专门针对妈妈们设置的“育婴时钟”,另外,还有心率测定、视力测量、助眠等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功能。
医生:
“看病软件”仅供参考
那么,这些手机“看病软件”是否可信?对市民的健康生活是否有利?针对这样的疑问,笔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玉东。
王玉东表示,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手机“看病软件”确实方便一部分市民就医,但存在一定的健康安全隐患。“我们推崇手机挂号、咨询,但不推崇软件看病。手机‘看病软件’提供的资料可供参考,一些通过‘做选择题’来诊断身体状况的治疗方式有可能以偏概全,甚至会耽误病情。”王玉东说,“疾病本身具有复杂性,随时可能存在变化,不能简单从表象来判断,而且存在个体差异,同样的疾病、同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的治疗效果都不一样。”
“更重要的是,如果用软件看病导致病情恶化,患者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建议市民不要盲目相信软件诊断,去诊所或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才是可取之举。”王玉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