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 应加大对民生、社会事业投入
□晚报记者 栗晨曦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今年我市财政领域呈现出了“六大趋势性变化”: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深度介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预算规范管理、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建设大国财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在市人大代表张中友看来,在如此形势下,我市应科学分析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变化,按照财政工作的新要求去做,克服过去的思维惯性和习惯做法,发挥好财政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发挥财政的稳定器作用,为经济稳定增长补短、激活力、增实效。
“具体讲,就是我们要深化财政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机制,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张中友说。
市人大代表李爱玲告诉记者,新常态下,我市还要狠抓财源建设,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坚持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进一步加强收入征管,把组织收入放在工作首位。积极组织相关单位依法依规及时足额组织财税收入,加强收入监控分析,掌握税源情况。
完善非税收入征缴制度和监控体系,推进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和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新一轮政策机遇;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在一些重点领域积极探索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等模式。
如何保证财政支出发挥最大作用?
张中友说:“ 整合财政资金,全面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支出。建立‘三公’经费管理和财政投审力度长效机制,最大限度节省财政资金,加强政府采购监管等就可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李爱玲坦言,要加强支出管理,保障重点支出,优化支出结构,对重点项目支出根据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依法理财,完善制度体系,加强财政监督。
适应新常态 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晚报记者 李 杨
当前,受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回落和生产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年一季度,工业增速严重下滑。对此,一些政协委员是怎么看的呢?
市政协委员李新奇说:“在经济新常态下,全市工信系统必须积极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措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主动作为,进一步做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各项工作,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李新奇表示,具体来说,要按照“抓大、扶优、帮困、淘劣”的总体要求,加大对“强高新”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利用还贷资金帮助困难企业突围解困。另外,还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快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实现制造业延链增值。同时还要推动工业创新发展。抓好全市食品千亿级产业集群、县区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产品创新和质量品牌建设,努力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高地。
市政协委员赵珍则认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今后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必将迎来大发展的机遇。
“建议我市再次研究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长远发展详细的政策和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河南省在政策、专项资金等方面对我市进行重点支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培育我市新能源汽车市场。另外,新能源汽车要普及,需要充电网络、充电设施、电池回收等基础工业的配套发展。从发展新兴战略产业角度来看,大力发展汽车充电站建设,协调电力、环保等政府部门的工作,对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十分有利。”赵珍说。
鼓励保险业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晚报记者 李 杨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参保率不断提高。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在欣慰之余,我们也看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的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困扰农村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一个新难题。如何让医疗业和保险业更好地为市民服务,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市政协委员张爱荣说:“出于对乡镇小型医院或卫生所的医疗能力的不信任,一些病人生病之后,无论病症严重与否,大多数选择去县城以上综合医院就医。这一方面导致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另一方面致使乡镇小型医院或卫生所的医疗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和发挥。建议县级以上医院的专家每年至少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一次讲课或会诊,准备晋升正、副高级职称人员在晋升之前必须到乡镇卫生院定点帮扶一年,以提升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市政协委员潘全国说:“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保险优势,加快县城和乡村保险发展步伐,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鼓励保险机构在城镇、农村设立网点。”
“要加快发展商业养老、意外和健康保险,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探索个人、团体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优惠措施,鼓励城乡居民购买商业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彻底解决中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难题。另外,还要大力发展健康保险。以健康管理为基础,以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效合作为保证的健康保险机制,鼓励保险业积极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潘全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