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威
“妈妈,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都去了哪里?”、“他们还会醒来吗?”这是8岁女孩子涵问妈妈的话。
面对孩子的问题,子涵的妈妈杨女士不知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而此类问题大多数家长都会选择糊弄。其实,清明节可以成为教育孩子的契机,坦然回答孩子的问题比回避和隐瞒更科学。
清明节放假前,8岁的女儿子涵在放学后问杨女士:“妈妈,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去哪里了?”原来,白天在学校里听老师说清明节要放假,子涵和周围的同学就此话题展开了议论,说到了死亡的话题,孩子们恐惧起来,不知道人为什么会死,人死了都去了哪里。可怎样跟孩子说,才不会给孩子留下阴影,杨女士还真不知道。
“清明节能不能带孩子去扫墓?”清明节前,市民刘先生很纠结。他和妻子商量后,他们决定不带4岁的儿子回老家扫墓。她的妻子表示:“这么小的孩子,别吓着他。”怎么让孩子接受亲人离世现实?怎么讲述墓地、墓碑?刘先生不知道对孩子怎么说。
与刘先生夫妇持同样观点的家长不少。但董女士有着不同的考虑。她认为,适当地给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正确看待生命,可以使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
董女士说:“带孩子扫墓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契机,恐惧往往是大人的心态,孩子其实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趁着清明节,董女士对自己的孩子说,人死后会“住”在这样的小“城堡”里,但“城堡”里面的人永远出不来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外面的生活,健康快乐地活着。
清明祭奠亲人时,家长到底要不要回避孩子?对此,驻马店市第八小学的高老师说:“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这种对生命的教育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家人或亲戚生病、死亡可以让孩子目睹、参与整个过程,告知孩子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高老师还认为,与孩子谈论“生死”,清明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她主张对这个话题的解释,家长不要夸大,让孩子自然地接受。另外,在祭祀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感恩,珍爱生命。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认知不同,与孩子聊死亡等生命话题时,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