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倡导“文明祭祀从我做起”
“天堂信箱”收到众多来信
一段段文字寄托了对已逝亲人的哀思
□晚报记者 栗晨曦
本报讯 清明节期间,记者在红色革命圣地竹沟和杨靖宇纪念馆看到,许多市民来到这里参观,并到烈士陵园祭奠英烈。鞠躬、献花……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倡导文明祭祀。
记者了解到,今年清明节,我市越来越多市民改变到墓地、烧纸钱祭祀的习惯,选择文明低碳、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部分市民通过文字形式将自己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发送至本报官微开通的“天堂信箱”,记者对其中部分进行了整理。
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毛进军:“和风伴着丝丝春雨将大自然变得一派明朗,而我的心却感到落寞、疼痛。因为,我又想起了敬爱的父亲。4年前,父亲带着对人生、对亲人无限的眷顾走了……从这以后,我对父亲的思念便成为心底最脆弱的那根弦,稍一触碰,就会悲情难耐,满脸泪痕。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勤奋的人,他为了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废寝忘食……希望他在天堂能够过得幸福。”
市民冬冬:“如今,生活稳定了,外出游玩的时间多了,在开心幸福的时刻,我总感觉少了什么。那就是没有您在我们身边。您没见过您的小儿媳妇,没见过您的小孙子,没有享过一天福。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思念也永久停留在我心里…… 我想告诉您,您的小孙子很健康,都快三岁了。我们都希望您在天堂过得安心快乐!我们都想念您!”
市民苏文明:“又是一年清明节,爷爷、奶奶,你们在天堂还好吗?孙子真的好想你们!想你们和蔼的笑容,想你们对我的疼爱和照顾,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想你们来我的梦里…… ”
市民“小草”:“我现在只想再见奶奶一面,再看姥姥一眼,我想叫一声奶奶,我想听见奶奶答应‘哎’,我想叫一声姥姥,姥姥答应‘哎’。我只想我的亲人在我身边。我现在明白为什么清理你们遗物的时候什么都要烧掉,不是不想念你,是因为看到那些遗物会让我们更加思念你们。我亲爱的奶奶、姥姥,我好想你。”
离别之痛悠悠长,献花写信祭逝者……通过倡导文明祭祀,将祭拜逝者的传统习俗,用新型的方式表达,让清明节散发出更多文化气息。
45岁的刘女士说:“我好几年都不烧纸钱了,这两天还带着孩子们去墓地,给先人鞠躬、献花和水果,让孩子们知道孝顺老人。我和家人、朋友还通过天中晚报‘天堂信箱’向已逝亲人寄托了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