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杨 丽 实习生 尚静怡
张发然是驿城区蚁蜂镇子房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50多岁的他看上去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瘦瘦的脸庞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这个瘦弱的男人孝敬父母,尊重妻子,爱护孩子,在村里被大家称为“好人”。提起张发然,子房村的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对他赞不绝口。
20年前,张发然经人介绍与同村的凌妮喜结良缘。凌妮上花轿前,母亲一再叮嘱:“要孝敬公婆,你怎样对待公婆,将来孩子就如何对待你。”这几句简单的话,被张发然、凌妮夫妇谨记在心。
2005年秋天,张发然的母亲瘫痪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床单脏了,被子尿湿了,张发然怕累着体弱的妻子,就默默地把被褥、床单洗了。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有时偷偷地抹眼泪,骂自己:“我真没用,这一点小事儿都不能与孩子他爸分担。”
2006年的一天,张发然的父亲因为肚子疼痛难忍摔倒在地。张发然的妻子看到公公摔倒,赶紧给在外地打工的丈夫打电话。张发然接到电话后,急忙赶回家,把父亲送到镇卫生院。因为病情持续加重,他又赶紧把父亲送到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父亲患了胆结石,医生建议手术。张发然急切地对医生说:“快给我爸做手术,我去交费。”他飞快地跑到收费室前,从口袋里掏出了300元钱,这钱是他来医院时向工友借的,父亲做这个手术需要5000元钱,这几百元钱根本不够。当时,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实施,妻子患有糖尿病每天都得吃药,家里根本没钱给父亲做手术。焦急、无助一股脑儿地涌上张发然的心头,泪水模糊了眼睛。 无助的他快步跑向电话亭,拿起电话对哥哥说:“哥,你快来,我带的钱不够,咱爸患胆结石要做手术……”放下电话,他又跑向手术室。
父亲痊愈出院了,他松了口气。让张发然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他刚把父亲做手术借的钱还完时,父亲又摔倒了。这次,张发然的父亲盆骨骨折,由于年龄偏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父亲不幸瘫痪。张发然不相信父亲就这样倒下了,他带着父亲去了很多医院,还用了很多偏方。每天晚上,张发然就用中药给父亲泡脚,然后给父亲按摩。在张发然的努力下,两年后,老人竟然可以下床走动了。
然而没过多久,张发然的父亲又患上了前列腺炎,这一次住院又花去了近万元的医疗费。张发然说:“我不怕花钱,只要我父亲健康就行了。” 每隔几天,他就带着父亲到离家5公里远的镇卫生院换导尿管。一次、二次、三次……医院所有人都知道了蚁蜂镇子房村有位孝子,经常带父亲来换导尿管。医生被他感动了,手把手地教他换导尿管的方法。他虚心向医生学习,终于学会了。就这样,他成了父亲的私人医生。
除了照顾父母,张发然还要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家务和农活都得干。 后来,他和妻子分好了工,他照顾父亲,妻子照顾母亲。
前一段时间,张发然90多岁的母亲因病去世,他和妻子都很伤心。邻居劝他们说:“你们夫妻两个这么孝顺,老人走的时候也是欣慰的,现在你们应该振作起来,家里还有一位老人呢。”张发然和妻子强忍悲痛,一如既往地照顾父亲。他每天把父亲抱到院中晒晒太阳,然后再抱回床上。父亲想吃什么饭,他就做什么饭,去赶集时总要给父亲买点可口的零食。张发然夫妇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