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蕊
“逛完街去哪儿吃饭啊?”“随便啦,昨天咱不是刚吃过烤肉吗,要不今天咱俩去吃火锅吧?”近日,笔者在商场无意中听到正在逛街的两名女士的对话。
如今,走在我市的街道上,宛如走在一座美食城内。沿街的面包房、环境优雅的咖啡馆、商场内的美食广场、具有异域风情的餐馆……各式各样的餐饮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味觉体验。
随着我市餐饮业的发展,老百姓餐桌上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最能体现生活的变迁,人们也在时代的发展中改变着自己的饮食方式……
从食不果腹到不再挨饿
吃,可以说是人最重视的事。饥荒的年代,“馋虫”长在所有人的肚子里。人们对食物的那种热切渴望,让人无法忘却。
回忆起“大锅饭”时期,今年63岁的陈大妈感慨万分。她说:“当时,尽管我丈夫的工作比较稳定,但一家六口,温饱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孩子还小,我就成了家中的‘壮丁’。每天早出晚归劳作,换来的口粮却无法填饱每个人的肚子。孩子们常常到田间地头挖一些野菜来吃。”
“等我们有了土地后,全家人就一起耕种,收的粮食交了公粮后,还绰绰有余。”陈大妈说,一家人结束了食不果腹的日子,但要吃上一顿真正有滋有味的饭菜,常常要等到逢年过节。
“以前,我们几个孩子一年中最高兴的日子就是过年,因为,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肉。”陈大妈的女儿回忆说。
物资丰富后饮食多样化
改革开放后,老百姓渐渐富裕起来。经历了食物匮乏、肠胃缺油水的岁月,人们开始放开肚皮大吃,除了饱尝大鱼大肉外,还遍尝各种新奇的美食。
如今,不出驻马店,就能吃到全国各大菜系的美食。国外的饮食也大举进入我市,从快餐到正餐,从汉堡、炸鸡、披萨到牛扒、寿司等,食物的种类和花样越来越多。
上班族小卓,是一名地道的“吃货”。闲暇之余,她最喜欢和朋友找寻“藏”在我市的美食。以前念书的时候,小卓偶尔和父母出去吃饭,去的地方很有限,也就是固定的那几家餐馆。
如今,我市各类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工作后的小卓有了经济自主权,可以满足自己作为一名“吃货”的愿望。她说:“重庆火锅、韩国料理、泰国菜、巴西烤肉·····凡是咱们大驻马有的美食,我都会去品尝。”
除了大餐外,各类小吃店也成为小卓的主攻对象。她说:“有时候我和朋友逛街逛累了,就会去一些装修有格调的甜品屋,一边享受美食带来的味蕾幸福,一边和朋友畅聊生活点滴。”
饮食多样化让我们过节聚餐的方式也完全改变了。同样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但场所已经转移到大大小小的饭店、餐厅里。不光是年轻人贪图方便,连固守传统的老人也开始接受新的聚餐方式。
追求饮食健康 注重饮食安全
现在,吃变得容易了,许多人便开始抱怨,抱怨猪肉不如以前香,鱼肉不如以前鲜,鸡肉也不是以前那个味儿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人们对“吃”这件事有了更新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吃得健康、吃得安全。
“从前,俺们乡下人想吃一顿大餐需要进城,现在你们城里人一有空就开着车跑到俺们乡下吃农家饭。”在乡村开“农家乐”的徐大哥告诉笔者,每逢周末到他的“农家乐”吃饭的人就爆满,一家老小要齐上阵才能忙得过来。
从吃饭要求的变化,折射出人们饮食观念的蜕变。油炸类、高脂肪的食品正逐渐从老百姓餐桌上淡出,传统的饮食习惯已经发生变化。
笔者在走访时发现,许多市民外出就餐,点高脂肪、重口味食品的明显减少。不少人为了身体健康,甚至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有的人索性不出外就餐。家住市区的刘女士就坚持在家做饭,为了追求原汁原味,诸如味精、胡椒等调味料,能不加就不加。她说:“我就是为了能让孩子吃的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