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具东方价值观和国际视野李光耀39年间33次访华
昨天上午,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逝世表示,
39年间访华33次
李光耀生前与中国五代领导人均有交往。自1976年首次访问中国至今的39年间,李光耀共访华33次,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都曾会晤。
1976年5月,应中国领导人邀请,李光耀首次访问中国。不过,新加坡却是东盟国家中最后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自
观察中国 预言中国
李光耀近年曾就中国话题多次发表观点,这些被称为“政治预言”的观点,展现了他对中国的高度关注。
再过二三十年,中美两国实力将实现平衡:其一是把美国赶出中国
与当年的美苏关系不同,当前,美国与已经热情拥抱自由市场的中国之间不存在深刻且无法调和的意识形态冲突。中国需要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以保证继续有机会利用美国的市场、投资、技术和大学,而美国也没有必要长期与中国为敌。
台湾与大陆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势不可挡的经济往来将把两个社会融合在一起,大陆方面也不会觉得有动武的必要。马英九领导下的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联系与日俱增,未来4年,这一趋势仍将继续。
美国人不管对未来是否有信心都花钱,甚至借钱花。美国有一种基本假设,那就是:一切都会很好。他们的经济就是这样增长的——靠的是国内消费。中国最终也必须走这条路。但他们如何完成这个转变呢?穷人即使富裕起来也还是表现得像穷人。你只想积攒更多财富、存更多的钱,因为你过穷日子太久了,唯恐有一天再度变穷。只有在满怀信心地认定这种富足生活会永远持续下去、认识到缩手缩脚过日子太愚蠢时,你才会开始花钱。他们必须使经济增长达到可持续的阶段。他们必须在一二十年内完成这个转变。
评说
让人“又敬又怕”
驻外5年,新华社记者朱昌都时常能在公开场合见到李光耀,他还曾利用中新建交10周年和新华社成立70周年时机,两次采访李光耀。记忆中,李光耀步履稍显蹒跚,一头疏朗白发,声调不高而气场强大,有时让人“又敬又怕”。很多新加坡人告诉朱昌都:“新加坡不能没有李光耀。”
中国代表团到访,都会受到李光耀和新加坡方面的热情接待。朱昌都说,李光耀了解中国,释放善意,但并非一些人口中的“亲华派”,他所思所想仍是新加坡的国家利益。
朱昌都感叹,如果没有李光耀,新加坡不可能从昔日的弹丸小国成为今日的东南亚强国。
自称“华语学生”
2008年9月,苍翠幽静的新加坡总统府,一间装饰简朴的办公室,刚过完85岁生日的李光耀接受新华社记者张永兴专访。
那时,夫人重病,李光耀也是大病初愈。不过,这并没影响他受访的状态。
时隔7年,张永兴依然清晰记得,那是李光耀当总理时就一直使用的一间办公室,面积不大,简单雅致。李光耀精神不错,目光炯炯,态度温和,语速稍慢,思维灵活。
“资政头脑清晰,对中国友好。对世界形势、中国发展、台湾问题认识清楚,立场鲜明。”张永兴说。
李光耀告诉张永兴,他改革开放前访华,看到大城市破烂不堪,人们衣着单调。短短几十年,中国的变化令人惊奇。“他认为中国的崛起是大势所趋,只要坚持高速发展,未来一定属于中国。新加坡人要学好华语(汉语)才有出路。”张永兴回忆。 半个多世纪以来,李光耀在新加坡推行英文第一、华文第二的双语教育,历尽艰辛,承受指摘,却让不少新加坡人终身受益。
张永兴印象里,2003年他刚到新加坡时,李光耀的华语有点磕绊,等他2010年结束任期,李光耀的华语已经相当流利,不过仍然自称“华语学生”。
凡事以“己”为先
彼时新华社派驻新加坡的记者郑晓奕一直记得这个细节:24小时内,新加坡到北京,北京到新加坡。“他重视中国,对中国很有感情,而他对祖国的感情更为深厚,发自肺腑。”郑晓奕说。
同年12月,李光耀植入心脏起搏器仅48小时,就飞往香港出席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主持的国际论坛。克林顿对李光耀不吝溢美。不过,李光耀不是为了听好话才跑一趟。当时希拉里即将出任国务卿,成为美国内阁头号人物。李光耀说,新加坡要与克林顿夫妇保持友好。
郑晓奕觉得,李光耀的外交政治理念其实很简单:在大国之间搞平衡也好,与一些国家“忽远忽近”也罢,世界时局的一切纷繁风景最终要透过他脑中的一片滤镜才能聚焦:什么对新加坡最有利。这是他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