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3月20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部文集:“仰望”中国文化的“高峰”

发布时间:2015-03-20 08:12:02  

央视主持人肖泽颖答《天中晚报》记者问

一部文集:“仰望”中国文化的“高峰”

□晚报记者  张广智   /

reny1503109.jpg 

肖泽颖(右三)为黄淮学院学生介绍其新著《仰望高峰》。

215日,由作家出版社主办的“肖泽颖《仰望高峰》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会领导及嘉宾学者对肖泽颖作品文集《仰望高峰》,从不同层面、不同侧面进行了认真深入的研讨。他们认为,《仰望高峰》是央视主持人肖泽颖与30位中国文化界“高峰”人物的对话录。通过作者敏锐的观察和智慧性发现,展示了文化大师们在其专业领域的职业能力、高尚情操和思想光芒。

319日,记者就有关此书出版发行的来龙去脉采访了作者、前日刚回到驻马店受聘黄淮学院客座教授的遂平籍央视主持人肖泽颖。

出版《仰望高峰》这本书的初衷

天中晚报:出版《仰望高峰》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肖泽颖: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源于我原来的节目《泽颖访谈录》和《中国大师录》,而节目选题的选择也是非常严格的,都是中国近代和当代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有当代的文化大家罗哲文先生、欧阳中石先生、韩美林先生、范曾先生、金铁霖先生、高占祥先生等上百位文化名人,他们是中国文化星空中最灿烂的星光。

他们延续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内容,我想节目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不仅可以把节目定格在视频和电视上,还可以用文字的形式、文学的形式把这些珍贵的内容定格下来、留存下来,有机会可以让后代看到这些内容,我想这是一份留给后代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在我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字的价值会愈发凸显。这样的事情我会继续做下去。

《仰望高峰》的“高峰”意义

天中晚报:谈谈新书《仰望高峰》的“高峰”意义。

肖泽颖:《仰望高峰》一书收录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界30位大师级人物的采访录,以全球文化视野看当代中国,邀请文化艺术界各领域嘉宾剖析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变化、现状、问题和发展。在历史纵向和国际横向坐标尺上,判定当代中国各种文化现状所处的位置,讲述它从哪里来又将向哪里去。

恩格斯在100多年前评价欧洲文艺复兴时代说:“恩格斯说的,这是需要巨人和产生巨人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现象。

天中晚报:怎样理解“高原”与“高峰”的关系?

肖泽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建明在我的《仰望高峰》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上说,显而易见,我们都在期待中国文化的高峰出现。

自古以来,文化一直是世界之林的高原地带。当今中国,再度成为世界经济强盛的“高原地带”。文化似乎比经济的影响力落伍了不少,但我们依然有自己的高原存在。就像世界各国期待我们强大后的中国,能够多承担一些“国际责任”一样,人们对中国文化界尤其是文学艺术作品上的“高峰”怀有期待。

天中晚报:什么是中国文化的“高峰”?

肖泽颖:这里的“高峰”,我的理解就是大师级人物和经典作品吧!其实,中国文化界的“高峰”是有的,只是少了些,或者还没被人们认识到。这些“高峰”早已客观存在。另一种情况是,今天的人们都不同程度站在了高原上,所以再见身边的“高峰”时就不以为然了。什么是你崇拜的高峰?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肯定都是。他们能够抵达人类专业与知识、思想和艺术的高峰,从而使人类由愚昧、无知、简单和粗鲁的猿人动物,成为了优雅、进步、智慧、聪明的万物之英杰。

天中晚报:什么是心灵的高峰?

肖泽颖:崇高的道义,纯洁的情感,无私的奉献,炽热的爱,肯定是我们向往的心灵高峰。

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在是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文化时代。如果我们没有巨人的出现和大师的出现,没有经典力作的出现,那么就无从谈起文化大发展繁荣。那么当代中国文化的文艺的天空中就会像漫漫夜空中没有闪烁的繁星,不仅毫无璀璨、夺目,而且还会黯然失色。所以呢,也就是从3年前,我就在着手这个工作,希望在我们当代中国文化的天空中找出一片星光。让这片星光灿烂,照亮我们当代文化的天空吧。我觉得这个大师巨人应该是群星灿烂,才能把天空照亮。

为什么叫《仰望高峰》

天中晚报:为了完成这本书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肖泽颖:为了完成这本书,我确实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作业,搜了很多资料性的信息,因为本身也是搞媒体的,也有这方面的优势,在掌握了第一手大量的资料之后,我以一种文化的视角、以一种时代的情怀,把这些人物放在一个大逻辑中心,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中,写出来。

天中晚报:本书为什么叫《仰望高峰》呢?

肖泽颖: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没有高峰,我们看看有没有高峰啊,我不敢说我们现在没有高峰,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仰望。仰望还是可以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我们出了那么多伟大的文化人物,我正在主持编纂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从孔子到冰心,他们算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高峰了,但是我一直在想啊,当代我们为什么没有高峰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我们也说没有,他说有高原,我想高原来了,高峰就不会太远,高峰也快有了。如果没有高原,何来高峰啊!所以,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问题。我们说文化自觉的话,我们还是要仰望高峰,如果要自信的话,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人当中,还应该是有高峰的。否则的话,五千年文明史走到今天,我们国家发展这么繁荣,60多年前的条件是艰苦的,但不发达的自然环境中,反而出了那么多大师,今天我们就出不了大师,所以我在想,我写这本书,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

梳理具有“高峰”意义的文化名人的意义

天中晚报:用访谈的形式来梳理这些具有“高峰”意义的文化名人有何意义?

肖泽颖: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我们当代的文化界,在国家大发展当中,我们文化界的这些著名人士作出了贡献,我觉得也是了不得的。尽管也许我们自己没有感觉高峰是不是在我们眼前,但这么多高峰还是值得我仰望的。本书的开篇是罗哲文老师,范曾、欧阳中石等在中国文化界的贡献至少在我看来,是具有“高峰”意义的杰出的文化代表。

用访谈的形式来梳理这些具有“高峰”意义的文化名人,有几个意义:一是我们对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的现象通过人物来加以梳理创作,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二是针对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在我们经济社会当中,依据文化高峰与高原的关系,通过这些人物,来梳理我们当代的文化到底处于什么样的水准。

另外,从访谈当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物人生的轨迹。现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梳理的都是解放前老一代的,对于当代的却没有梳理。我觉得这些包括影像的,都非常重要。都是人死了若干年之后我们再去整理。这不现实。所以我感到现在着手做这个事情非常有意义。至少可以给我们当代人,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非常宝贵的财富。最主要的就是对这些人的访谈,自己的表达自己人生的内容,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会学到很多大师学养方面深厚的东西,另一方面他们的人生对其他人会有很大的启示。

对自己未来写作的展望

天中晚报:谈谈未来对自己写作的展望和采访工作的计划。

肖泽颖: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

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再现!想想我们的今天也将写在历史上,我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复兴和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联互通。

我未来希望有机会采访海外的华人,他们是中华民族非常重要的力量,他们也肩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而华人最杰出的这一批人物有很多对中国和国际民间文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贡献的老师们,我想这些内容都值得关注和报道。

另外,我还希望到很多国家去采访,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内容,在国际文化大视野下来看待中国这个文化坐标的内容,我想会有更多的收获,也会看到很多新的内容,这对我的工作和个人学习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想只有真正走出去,看问题才会更全面、更有益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