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 宝马男、宝马女
原来这个字写作“寶”,是一个会意字。上面的部分指房子,下面则由玉、缶、贝三部分构成,它们都是古代贵重的东西。房子里装满了这些东西,宝的本义指宝贝也就天经地义了。“入国自献宝,逢人多赠珠”①,古代的人们一旦意外得到了宝贝,总会想着献给国家。
很多宝物普通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而有些宝贝只有专家才能识别出,那就需要一定的专业水平了。比如和氏璧,想让外行知道它是宝还真不容易,怪不得诗人感慨“谁识匣中宝,楚云章句多”②。
宝贝多是好东西,但写起来很麻烦。在简化它的时候,专家们果然发挥出了令人佩服的智慧,在房屋里只留下一个玉,把其他的都清理出去了。不过,宝并没有因此失去本色,仍然是一个房屋和珍品构成的会意字。
为什么简化后只留下一个玉字?或许因为在这些宝物中,玉的地位最为重要。在古代,玉是男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个贵族男子身上必须经常佩戴玉,即玉不离身,人在玉在。
把身上的玉扔掉往往表达了一种极端愤怒的情绪。蔡国国君蔡昭侯曾被楚国国君楚昭王非法软禁了三年。因非常恼怒,蔡昭侯被放回国后过长江时把身上的玉佩扔到江里,并说:“我要是再来楚国,就如同这玉的下场!”
那时,民间有俗话说:“改玉改行。”意思是说,如果身上佩戴的玉改变了,就标志着人的操守也变了。就是现在,它也十分重要,要不,人们为什么会讲究“守身如玉”呢?
玉字上面的一点十分引人注目。这一点虽小但是点睛之笔。它告诉人们,玉不在大,而在于精,有精就有神。为什么不像金一样每边各放一点?因为玉不要多,玉是一种标志,一种点缀。如果身上戴的太多,既不方便,又显得庸俗,还意味着贪婪。如果被贪婪玷污,就违背了玉品质高洁的天性。
现在的宝仍然指贵重的物品,如宝贝、宝石、宝贵、宝典、宝藏。有时也用到了人身上,如活宝、宝贝儿、宝宝。但是,如果成年人被人当作宝贝,可能就有新的意思了。说着说着就蹦出了这样的话:夜明珠喘气——活宝。
①送海南客归旧岛
张籍
海上去应远,蛮家云岛孤。
竹船来桂浦,山市卖鱼须。
入国自献宝,逢人多赠珠。
却归春洞口,斩象祭天吴。
②新平歌送许问
孟郊
边柳三四尺,暮春离别歌。
早回儒士驾,莫饮土番河。
谁识匣中宝,楚云章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