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战。
□晚报记者 景中原 通讯员 郑永华 文/图
他顽皮好动不爱学习,10岁时辍学回家帮母亲干农活;18岁时,父亲退休,他接班吃上“皇粮”;20岁时,他扔掉“铁饭碗”,孤身去西藏闯荡。
在西藏的23年里,他靠河南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从一贫如洗发展到拥有1000万元资产。
致富不忘回馈社会。近年来,他为藏区学生捐款30多万元。这位被藏区群众称赞为“亚古都”(藏语,最好样)的人,就是西藏林芝地区建筑装修装饰有限公司总经理,上蔡县籍企业家——张会战。
3月3日,记者在上蔡县蔡沟乡双楼时村采访了回家过年的张会战。
追寻梦想 只身去西藏拼搏
“张会战要扔掉‘铁饭碗’,到西藏去‘淘金’啦!”这消息一经传开,就像晴空霹雳,把人们震晕了。“你知道,1991年发生这种事,对处于穷乡僻壤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谈起往事时张会战说,那个年代,吃商品粮在人们眼中是非常金贵的。
1991年,张会战不顾家人的劝阻,怀揣800元钱只身来到西藏林芝。在家时,他曾听在西藏当过兵的几个同乡说,林芝地广人稀,物产丰富,有“西藏小江南”之美称,是“刨金”的好地方。为了追寻梦想,张会战来到林芝。
可当张会战踏入林芝时,他茫然了,不知道在哪儿能找到工作。
“从1991年到2003年的12年间,我在林芝当过保安,替人开过货车,办过汽车租赁公司,开过酒店。”张会战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他根据当地城镇建设快速发展的趋势,创建了林芝地区建筑装修装饰有限公司。
老实做人 用诚信打开市场
“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有情的。”时至今日,张会战仍不认同“市场竞争残酷而无情”这句话。公司成立之初,因立足未稳,他只能找一些小工程、二手活干。但他不急不躁,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公司还没有在当地建筑市场树起品牌,还需要等待市场的检验。
2005年3月,张会战等待的机会来了。林芝县红旗镇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一个2000万元的厂房,因工程利润不大,竞争不激烈,他的公司中标了。在这个被别的建筑公司视为“鸡肋”的工程建设中,张会战铆足了劲儿,吃住在工地上,严把工程质量关。
然而,就在这时,他们遇到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的情况。怎么办?如果按照建筑合同规定,恐怕这个开始能喝点儿汤的“鸡肋”工程,最后连汤也喝不上。
“当时,有人出主意,要钢筋‘瘦身’、水泥降标号,以减少损失。”张会战说,做事先做人,“诚信”二字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他告诉大家,谁要再提偷工减料的事,他就让谁滚蛋。
当工程验收合格后,除去工人的工钱外,公司没赚一分钱。张会战却说:“值!”虽然2000万元的工程他没有赚到钱,但他的公司被当地政府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他所建的厂房被评为优质工程样板房。这千金难买的品牌大旗,让他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广阔的市场。
乐善好施捐资助学回报社会
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了,张会战就把部分心思放到了捐资助学上。“我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藏区孩子做点儿事。”饱受知识贫乏之苦的张会战说。从2011年开始,他与林芝县周边几个乡镇的学校联系,了解家庭贫困学生的情况。
张会战了解到,林芝县更章门巴民族乡完全小学三年级学生尼玛2010年父亲遭遇车祸身亡,母亲远走他乡,他跟着80岁的外祖母生活,经济特别困难的情况,就与其结成对子,每学期资助尼玛1000元钱。
在林芝一中学,他资助了1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每人每学期500元,为期2年。从2011年至今,张会战共为藏区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捐资助学30多万元。
张会战乐善好施的行为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群众称赞他是“亚古都”。张会战却说,捐资助学,回报社会是每一个企业家应尽的义务,今后,他会把爱心的种子播撒得更广更远。
展望未来想为家乡做点儿事
“现在,我们一家人都在林芝,大儿子在那曲地区公安处工作,二儿子大学毕业后不愿考公务员,在林芝开办了一家公司。”采访即将结束时,张会战说,树高千丈也忘不了根,近两年来,他一直寻思着回家乡办一个企业,为家乡群众修一条路,带领家乡群众共同致富。
张会战说,这次回家过春节,他拜访亲朋好友时对上蔡工农业产品生产和深加工项目进行了市场考察,待时机成熟后,他会尽快在家乡投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