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5年02月12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生回农村做“草莓王子”

发布时间:2015-02-12 08:07:52  

大学生回农村做“草莓王子”

梦想让乡亲们登上致富快车

现已发展“大棚草莓采摘超市”20多个

 luf1502139.jpg

□晚报记者   李玉荣/   闫宏伟/

 

       “来,尝尝我种的草莓。”昨日上午,在驿城区顺河街道雷庄村的大棚里,大学毕业的杨贺正在和父母一起采摘草莓(如图)。

 

大学生回农村做新时代农民

 

牛仔裤、运动鞋,初见杨贺,很难相信这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是心甘情愿与土地、大棚“纠缠在一起”的。然而,说起自己选择的种植草莓之路,杨贺却头头是道。

出生在农村的杨贺,从小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情缘。读中学时,每逢节假日他都会下地帮父母干活。杨贺的母亲吕爱玲说,儿子是个认真做事的人。

“我高中毕业后,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曾外出打工两年。”杨贺告诉记者,当时在建筑工地做电工,一个月挣650元钱。两年后,他重返校园,考入河南农业大学。

在大学里,杨贺的学习成绩很优秀。在校期间,班主任鼓励他考研究生,同学们邀他一起到企业做“白领”,这些都被他拒绝了。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农村。

“种地有啥出息?大学不是白读了!”“村里像你这样的年轻人,毕业后都想着在城里找个单位上班,只有你回到了农村,实在可惜。”无论家人和邻居怎么说,杨贺仍坚持在农村发展。

“我就是要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说干就干,在对市场进行认真考察后,杨贺在村里承包了30亩地,开始种植草莓。

 

家人的支持让杨贺信心十足

 

“当时儿子搞无公害种植,手里一分钱也没有。”吕爱玲说,为了凑钱,杨贺的几个大学同学也加入到队伍中来,每人拿出一部分钱,把大棚建了起来,效果不错,当年就获益了。去年,杨贺的几个同学回去单干了,剩下杨贺一个人忙碌。

“今年种植的草莓最多,一下子种植了11棚。”吕爱玲说,种植草莓需要精耕细作。为了更好地照顾草莓,杨贺每天都在大棚里“摸爬滚打”。

杨贺说,每天早晨走进大棚,都会有惊喜在等着他。一个个花骨朵竞相绽放,花瓣凋谢之际,一个个长满小刺的草莓就会探出头来。渐渐的,红彤彤的草莓露出笑脸。这些无疑是对杨贺辛勤付出的最大回报。

“看着孩子辛苦,我心疼。”吕爱玲说,为了减轻杨贺的负担,她每天两三点就起床,把摘好的草莓送到市场上卖。

“我爱人再有10多天就要生孩子了,还站在路边帮我卖草莓。”杨贺指着大棚前面公路上的草莓摊点告诉记者,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如今,11个大棚的草莓均已成熟。杨贺把草莓精心包装,送往市区的水果批发市场和超市。

“我们的产品定位是绿色无公害。”杨贺说。

品质好了,名声自然就出去了,每天都有很多人到杨贺的“大棚草莓采摘超市”采摘草莓。现在,杨贺在顺河一带种植草莓已小有名气,加上他年轻,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草莓王子”。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杨贺种植草莓成功了,往日的艰辛和劳累也随之烟消云散,但他没有忘记乡亲。为了让更多的群众早日奔小康,杨贺成立了欣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我的梦想就是带领更多的乡亲们登上致富快车。”杨贺满怀自信地说。

“今年政府又帮我无息贷款20万元,流转土地50多亩,我的干劲更大了。”杨贺说,他已经购买了土豆播种机和收获机,准备大面积种植土豆。

杨贺的艰辛付出,换来了群众的支持。在2014年底村委换届选举中,他被选为驿城区顺河街道小陈庄村委副主任。

杨贺告诉记者,作为大学生创业者,政府在多方面给了有力帮助和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从事普通工作。

几年来,在杨贺的带领下,顺河街道已发展高效农业示范田3000余亩,仅“大棚草莓采摘超市”就有20多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