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收在给老人发红包。
□晚报记者 户向阳 文/图
“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春节快到了,我回来看看大家!”依然是那么熟悉的乡音,依然是那么朴素的语言。2月6日上午10时,张全收一走进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文化大院,就向村里的老少爷们问好。
“全收回来啦!”、“你恁忙,还回来干啥,我们都好好的,不用挂念。”……看到张全收,乡亲们仿佛见到了久别的孩子,亲切地跟他打招呼,几位老人拉着张全收的手问这问那。
“爷爷奶奶们都恁大年纪了,平时我工作忙,回来的次数少,快过春节了,再忙我也得回来看看你们!”张全收朴实的话,感动得几位老人抹起了眼泪。
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张全收这次回来,一方面是安排村里2015年的工作,另一方面是给乡亲们“送礼”。据了解,张全收连续8年给乡亲们“送礼”,给村里的老人发红包。
“无论走到哪里,乡亲们都是我永远的牵挂”
“无论走到哪里,乡亲们都是我永远的牵挂!”在给乡亲们开会时,张全收不时重复这句话。
张全收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响誉全国的“民工司令”。2008年,事业如日中天,工作千头万绪之时,张全收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放下手中的工作,回到家乡参加村“两委”换届选举。当选为拐子杨村村委主任后,张全收说:“回乡参加‘竞选’的目的只有一个:俺想领着乡亲们致富。”
乡亲们愿意出去打工的,张全收带着他们外出打工挣钱;愿意在家的,他帮助寻找致富项目。2013年全国两会闭幕后,张全收出资带领拐子杨村的部分村民到深圳参观考察,寻找拐子杨村的“发展路”。这次深圳之行,让村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有力推动了村里的发展。当年,村里土地流转近1000亩。流转的土地种上了土豆,效益大大提高。
同时,张全收还多次向家乡捐款。几年来,他捐款数百万元,建设了朱里镇敬老院、全收希望小学、村文化大院、村委办公楼,硬化了村里的道路。
如今的拐子杨村,村道都是水泥路,平坦整洁,路两旁还种上了绿化树,村民们都用上了自来水。村小学无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在教学质量上都是朱里镇数得着的。难怪村里的很多老人都说:“看着村子一天一个样儿,我们也想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福。”
“今年,我们村的水泥路要实现巷巷通,村里的下水道也要修好。另外,村卫生室也要建起来,给村民提供健康保障。”会上,张全收向乡亲们说出新年的工作目标。
连续8年给村里老人发红包
“今年给每位老人多发100元钱,大家高兴不高兴!”“高兴!”张全收的一句话,把乡亲们都逗笑了。
看到老人们笑了,张全收也笑着说:“我回来给你们发了红包,我心里就踏实了,否则,过年我心里也不踏实。”
会议结束后,张全收就开始给村里150多位7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这是自2008年以来,每年春节前,张全收的一个保留“节目”。老人的红包从开始的每人200元钱,增加到今年的每人400元钱。
每年春节前,是张全收最忙的时候,要送农民工回家过年,要制订春节后的招工计划,还要和企业签合同等,但即使再忙,张全收都要回村里给老人发红包。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从拐子杨村走出去的,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父老乡亲也有特殊的感情,现在我有点钱了,过年给老人们发红包,让老人们高兴高兴,我也高兴。
很多老人接过红包,都激动得掉下眼泪。今年97岁的五保老人龚梗身体硬朗。张全收把红包递给她,又问她还有啥困难时,老人激动地握着张全收的手说:“孩子,你把房子给我盖好了,又发了红包,我啥困难都没有了。”
除了给老人们发红包外,张全收还给全收希望小学的老师每人发了红包,鼓励老师们好好工作,教好孩子,同时还给村里60多户困难户送去面粉和食用油,让他们不再为过年发愁。
“我这次回来还带了60箱大枣,一会儿乡亲们都拿点儿,过年好做枣花馍。”回村之前,一企业老板送给张全收60箱一等大枣,张全收全部拉了回来,送给乡亲们。
“我们一起好好干,把我们村建成全省一流的文明村、生态村,让我们的日子过得像这大红枣一样甜,大家说中不中!”“中!”张全收的话赢得了乡亲们的激情回应。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阳光更加温暖,拐子杨村文化广场的暖意持续弥漫,笑声让这个漂亮的小乡村显得更加温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