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员在救助站受到工作人员的热情照顾。
□晚报记者 张 宁/文 苏 莉/图
本报讯 昨天深夜11时许,市救助管理站的巡查人员在市文明大道立交桥下,看到一名流浪乞讨人员,身子蜷缩成一团,盖的被子又薄又破,冻得直哆嗦。在得知这名流浪者不愿到救助管理站后,巡查人员为他留下了两床棉被。
当天夜里,市救助管理站的巡查工作人员共在市文明大道、中华大道等市区主要路段救助了3名流浪人员。
为流浪者送温暖
据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袁啸介绍,去年,市救助管理站改变过去等待流浪乞讨人员前来寻求救助的被动工作方式,在城区开展了主动救助活动,对流浪者进行“全天候”救助。
“最近天气比较冷,市救助管理站每天安排工作人员和车辆到市区主要干道、车站广场、地下通道 、桥梁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区域进行巡查,并将在建工地、城乡接合部等流浪人员可能露宿区域纳入巡查范围。”袁啸说,市救助管理站每天派两组工作人员和两辆救助车组成救助服务小分队,进行日巡和夜巡。
袁啸介绍,工作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对愿意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当场为他们办理入站登记手续;对不愿进入救助管理站的人员,会发给他们食物、衣物和药品。
袁啸说,去年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各类流浪乞讨人员8574人次。
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占大多数
据了解,去年,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人员中,流浪的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占大多数。
“对一些病情较重的流浪人员,我们会及时送他们到医院就医。”袁啸说,“我们尽量做好救助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今年我们将继续加大主动救助力度,力争不留死角。市区每天有救助车辆巡视,做到接到求助信息及时实施救助。”袁啸说,市救助站还将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和教育,制订切实有效的救助方案,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