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的老人们在锻炼身体。
□晚报记者 栗晨曦/文 侯 飞/图
老人叫王战民,他和其他十几位老人一样,是洼王村“幸福转变”的见证人。谈起过去和现在的洼王村,王战民觉得巨大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
村级敬老院让老人安享晚年
王战民今年62岁,因为家里穷,他一直没有成家,平时靠种地维持生计。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他开始觉得自己生活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生病时,饭都吃不上。在村干部的建议下,两年前他住进了村里的敬老院。
“在敬老院,吃住都是免费的,我和这里的老人一有空就听戏、聊天,有时还会到村里的体育场健身。”王战民笑着说。
洼王村敬老院还叫托老敬老中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想时刻提醒村里的人要尊老敬老。王战民告诉记者,以前洼王村经常发生村民不赡养老人、打骂老人的事。对此,村党支部书记王孝忠制定村规,对不孝顺老人者进行罚款并曝光,还在村里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和“文明户、文明人”等评选活动。
村里和谐了,但一些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让王孝忠记挂在心。他向上级部门申请建村级敬老院。2012年下半年,洼王村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起了敬老院。
“这所敬老院是全县唯一的村级敬老院,有专人照顾老人们的生活。在这里,老人们可以安享晚年。”洼王村村干部饶雪英说。
4家工厂让村民生活充实起来
每天中午吃过饭,洼王村很多妇女都会从家里出来,往村里的鞋厂赶。而每一次,张小耐都是最先到达鞋厂。到鞋厂后,她便开始蹬着缝纫机,加工鞋帮。
张小耐告诉记者,她在鞋厂工作一个月能挣2000元钱。这些钱能供她两个孩子上学和家里平时的开销。“以前,丈夫在外地打工,挣钱养活一家,家里一直住着破瓦房。从2005年起,我就在鞋厂打工挣钱,而丈夫挣的钱攒了起来。现在,我们家盖了两层楼房。”张小耐说。
“现在,我们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就是到厂里干活。村里很多妇女不再像以前那样天天打麻将,而是比着挣钱。”村民王清说。
记者了解到,洼王村除了有鞋厂外,还有浸塑厂、面粉厂和家具厂。这4家工厂为当地近500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洼王村比较偏僻,没有集市,村民除了种地没有其他收入。自从村里有了工厂,一些村民有活干了,生活充实起来,钱袋子也鼓了起来。“你看,我们村里这两年盖了不少小洋楼。这都是村民们勤劳致富的结果。”饶雪英说。
一步一个台阶 一年一个变化
洼王村位于上蔡县西洪、华陂、小岳寺三乡交界处,因地势低洼而取名“洼王”。该村有2450人、3000多亩耕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近年来,在王孝忠和众多村民的努力下,曾经贫困的洼王村修建了高标准的“户户通”水泥路,完成了学校危房改造,修建了公交车站、文化广场、村级敬老院、村级幼儿园等,办起了全县首家村级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心。
此外,该村还利用涉农资金对农户进行改圈、改厕、改厨、改院和沼气池建设。目前,该村95%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洼王村处处呈现出一派文明、和谐、整洁、富裕的新气象。
村民富裕了,村容整洁了,乡风文明了。洼王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称号。美丽“洼王”梦成真,也激发了村民的生活热情。现在的洼王村一步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
“过去,我住的房子是土墙,吃的是碱水。现在,我盖了新房子,吃的是自来水。以后,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说起村里的变化,今年70岁的王盼家非常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