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三惠(驿城区)
1998年,我市举办书法大赛,要求全市书法爱好者积极参加。万万没有想到,我在这次大赛中一举夺冠,轰动了书法界。这事让我难忘,也让我自豪。
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农村青年,平时精心侍候自家的责任田,但逢天阴下雨、晚饭过后,就是我练习书法的时候。注视着自己的作品,就像注视自己的孩子一样。这算是我的业余爱好吧!
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当初看到我练字,心里别扭,对我说:“老二啊,你一个农民,玩啥高雅?这不是咱庄稼人干的活。”
我伏在案上笑着说:“这就像抽烟、喝酒,是个人爱好。”
妻子说:“白搭工夫,没事找事,还不如看孩子、做家务、闲着聊天呢!你的笔墨纸砚都自费,写恁多字有啥用?”
我低着头,在发黄的旧报纸上练字,不温不火地说:“你不懂,文化艺术在农村的作用不大,但在城里人家就是靠这吃饭呢!如果你不认字,到城里连厕所都找不到,你说重要不重要?”
妻子看着我说:“需要时,就认男女俩字就行,犯不着像你耗费恁多时间吧!”
我直起腰,瞪着她说:“对牛弹琴。”
妻子看着我,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我笑笑说:“不懂了吧!”
我一直坚持练字,渐渐地,村里人婚丧嫁娶都找我写对联。春节前夕,是我最忙的时候。开始时我自备纸墨义务为村民服务,后来村里人找我写字,都自己拿纸。渐渐地,我在当地有了名气。村民们说:“你的字体美观,与众不同,看着舒服,比街上卖的对联还好呢!”
在书法大赛颁奖会上,获奖的作品都挂在领奖台上,让人们观赏、比较。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多在一等奖的字幅上。我细看了获奖作品,并且认真比较,认为评委的眼睛是雪亮的。
当我怀抱获奖证书从颁奖台上下来时,人们立即围着我询问。不善言谈的我,从没见过这样的场面,有点儿受宠若惊。一贯站在角落里,默默欣赏别人的我,此时一下子成为主角,心里紧张,不知所措,脸上有些发烫,不知道怎样回答众人的问话。他们注视着我问:“冠军老师,您的字真漂亮。您是书法世家,有祖传的书法秘诀吧?”
“您临摹过前人的真迹吧?”
“您一定拜过名师,访过高友吧?”
“您是哪位书法大师的弟子?”
“您有闻鸡起舞精神,夜练三更,废寝忘食,这是苦练的结果吧?”报社的一位记者问。
我站在他们的包围圈里,听到他们的赞扬,莞尔一笑,比较赞同记者的话。可能是人家见多识广,想得周全,富有经验,明白干好一件事,只有真心热爱、用心投入、刻苦磨炼,牺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干好吧!
我微笑着看看周围的人,目光落在那位记者身上。他是一位身材高挑的小伙儿,目不转睛地望着我,渴望倾听我练习书法的经历。我慢声细语地说:“实话告诉大家,我是自学成才。我18岁入伍,赶上文化大革命。首长发现我的字写得好,就派我抄大字报,边抄边练,时间久了,别的什么没学会,练就了一手好字。后来,我转业回家务农,闲暇时临帖,久而久之,练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获奖后,当地乡政府抽我去办公室抄材料,距家不远,来往方便,每月给我一定的生活补贴。后来,我的书法作品进入北京、上海的书画市场,也能卖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