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一仓库发生火灾5名消防员遇难
大火持续20多个小时 坍塌时有消防员被埋
遇难消防员均为90后 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
3日13时20分,哈尔滨市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大火现场,最后一名失联消防员遗体被找到并由急救车拉走。至此,本次火灾已造成5名消防员遇难,14人受伤。
2日13时许,哈尔滨市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仓库发生火灾,大火持续了20多个小时。其间,先后发生多次坍塌,第一次坍塌时有消防员被埋。
赵子龙,男,汉族,1996年7月25日出生,2014年9月应征入伍。
杨小伟,男,汉族,1992年2月9日出生,2010年12月1日应征入伍。
侯宝森,男,汉族,1994年7月29日出生,2011年12月1日应征入伍。
傅仁超,男,汉族,1995年10月28日出生,2012年12月1日应征入伍。
张晓凯,男,汉族,1995年5月24日出生,2012年12月1日应征入伍。
哈尔滨仓库大火现场。
【伤情】
伤员多为挤压伤
专家将赴哈市会诊
记者从哈医大一院了解到,截至1月3日凌晨3点,先后有17名消防官兵到哈医大一院接受治疗。除其中的一名消防战士颈椎骨折受到重伤之外,其他伤者情况稳定。医院将邀请知名专家前来会诊,对伤员进行救治。
记者3日在哈医大一院急诊外科见到了受伤的消防员。据了解,目前,多数伤员病情稳定,有家人陪伴在身边照料。
哈医大一院副院长刘宏宇介绍,伤员的受伤情况主要集中在由于坍塌发生之后的挤压伤,包括颅脑、胸椎的骨伤,分别在神经外科、急诊外科、骨外科、胸外科和ICU接受治疗。
3日,哈医大一院骨科专家、胸外科专家和护理专家再次会诊,为几位伤势严重的患者确定手术治疗方案。专家们先对伤员进行详细检查,然后一起听取主治医师的病情汇报,研究治疗方案,确定手术的时间和方法。并将邀请国内多位专家来哈会诊,全力救治伤员。
【火情】
过火面积过万平方米
疏散2000余居民
据初步统计,此次火灾过火面积约1.1万平方米。专家分析称,火势之所以持续时间比较长,主要是周边消防通道不畅,灭火救灾难以到达有效位置。
记者从哈尔滨市政府了解到,初步统计,此次火灾过火面积约1.1万平方米,坍塌楼面积3000平方米左右,紧急疏散居民549户共2000余人,其中,楼体坍塌部分涉及7个单元150户居民。
目前,明火已经扑灭,扑救进入清理残火阶段,火灾现场正在清理中。
专家分析称,火势之所以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地下一层、地上一至三层全部为仓库,库内没有隔离墙,存放大量易燃物品,周边消防通道不畅,房屋密集,灭火救灾难以到达有效位置。
【结果】
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
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1月4日记者从哈尔滨市政府了解到,哈尔滨市道外区“1·2”火灾事故相关责任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哈尔滨市多个部门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调查工作全面开展。
哈尔滨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首席新闻发言人黄玉生介绍,市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已牵头成立了由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安监局、市纪检委、市检察院、市总工会、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住房保障局和道外区委、区政府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调查工作已全面开展,相关责任人已被公安机关控制,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调查结论作出后,市委、市政府将启动问责程序,依法依规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在受灾群众安置上,黄玉生介绍,现已分3个工作小组,分别登记疏散家庭、坍塌房屋、经营业户的受灾情况,全面核实人员身份信息。截至1月4日上午,已对初始的549户疏散家庭进行了全面登记,其他居民和商户的登记工作正在进行中。道外区财政设专款,以户为单位,以三口之家为基数,发放2000元/月的救助金,超过三口人的家庭再给予500元/人补贴。针对困难群体和无助家庭,协调周边的8家宾馆、旅店,进行临时性过渡安置。
【追问】
哈尔滨仓库大火为何盲点多
一问:消防通道为何变成商铺?
记者绕着起火现场走了一圈,发现原本应该是消防通道的几个出入口都变成了商铺,楼上的居民想回家,要先通过仓库外侧的楼梯爬上3楼的缓台,再进入居民楼。
明知是消防通道为何还要租赁这个店面?不少网友产生疑问,监管部门去哪里了?记者不禁要问,在楼宇密集、商户林立的地方没有消防通道,相关部门的安全意识去哪儿了?
二问: 居民商户为何入住烂尾楼?
着火建筑是一座烂尾楼,只有简单的承重结构,这是消防部门没有预料到的。据消防人员介绍,该烂尾楼的内部构造复杂,许多改建不利于预防火灾,更给扑火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虽然这一情况是否属实尚待求证,但既然是烂尾楼,又是如何通过安全验收的?如此多居民和商户又是如何入住的?
三问:大市场为何不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个“北方南勋陶瓷大市场,万米批发零售大库”的牌匾格外醒目。这里商铺众多,卖有陶瓷、厨具、日杂百货、洗涤用品等,大多是易燃物品。
如此隐患重重的大市场,为何不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之列,而且多年来一直无人问津,难道只有等到大灾来到有关部门才临时监管?
【反思】
3天3起重大事故
这是怎么了
佛山爆炸、上海踩踏、哈尔滨大火,共计59人死亡、94人受伤。倘若再算上大理火灾,短短三天时间,多起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直击人心,节日安全之痛频敲警钟。网友纷纷感慨“这是怎么了 ”。
中国警察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太元表示,节日时人流大,大型文体活动、集会较多,商场、剧院、景区等公共场所运行负荷增加,使交通、消防、卫生等公共安全隐患暴露,是公共安全事故易发之时。
不过,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思宁认为:“所谓‘节日易出事’,只是日常隐患由节假日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引爆。”他指出,这几起公共安全事故都是日常安全隐患在假日前后的集中爆发,反映了社会安全生产监督、应急预案设置、公共安全意识的不足,平日排查整改和监督力度仍需加强。
“十次事故九次抢。”专家表示,节假日前往往是项目工程的赶工期,加之施工人员心思不稳,抓紧抢工的同时忽视严格的监管保障措施,安全隐患极易暴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铁民指出,我国公共安全领域在组织、体系上存在结构性缺陷,对公众聚集活动风险缺乏认识,人群缺乏有效的安全意识,是导致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本版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