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正阳县大林镇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谁家发生矛盾,都会找他帮忙。在他的调解下,一些闹离婚的夫妻和好如初,一些冤家对头握手言和。他就是被百姓称为“农民法律专家”、“社会法官”的胡发元。
□晚报记者 汤 桦 通讯员 耀 中 文/图
胡发元(左)深入群众家中开展工作。
“发元,你新树大哥前段有病住院了。出院后,我们到新农合报销医药费时,工作人员说我们的手续不全,你看看缺啥?”
“老嫂子,报销医药费得有身份证、户口簿,你这是缺户口簿啊!”
义务调解30年
胡发元今年50岁,中学毕业后在大林镇司法所当起了一名义务调解员,一干就是30年。
1990年,胡发元通过自学,获得了中华全国律师大专文凭。1995年,在正阳县开展的法律知识竞赛中,胡发元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990年至1996年,他连续7年被正阳县司法局评为“先进工作者”、“调解能手”、“调解之星”等。 30年来,经胡发元调解的婆媳不和、兄弟反目、邻里纠纷等民事案件有30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
“发元兄弟,你快来看看,俺家里发水了,俺老头子还在床上躺着呢……”去年8月的一天凌晨,当时正下着暴雨,熟睡中的胡发元被镇供销社79岁的退休职工王桂英的电话惊醒。胡发元赶到现场时,供销社家属院里站满了居民,王桂英仍在哭。
经了解,原来是供销社家属院里新建了一幢楼房,开发商在建楼房时抬高了地基,造成排水沟堵塞,一些水流到了住户家中。
当时,有十几名退休职工情绪非常激动。胡发元当场向老职工们承诺,这件事他一定会给大家办好。第二天,胡发元就做开发商的工作,让其修建排水沟。经过胡发元的努力,开发商答应并修建了一条长
“万宝囊”中有故事
在大林镇司法所里,胡发元有自己的专用办公桌椅和档案柜。在档案柜里,一盒盒调解卷宗摆放整齐。胡发元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破旧的笔记本,这可是胡发元的“万宝囊”。笔记本里记的都是人名、电话号码、通讯地址、事件简介等。
胡发元说,“万宝囊”里每一个人名、电话号码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找他代理打官司的,有找他调解矛盾的,有向他咨询法律知识的。
胡发元指着一个尾数是“36”的的电话号码说,这个电话号码的主人叫董敏。
据了解,1989年8月,董敏来找胡发元,让其帮她打离婚的官司。董敏说丈夫黄其多平时好喝酒,一喝醉就打她,她实在受不了。胡发元经走访了解到,黄其多很爱董敏,只是平时管不住自己好喝酒这个坏习惯。胡发元认为虽然黄其多做的不对,但他们夫妻的感情还在。
胡发元劝黄其多向妻子道歉,并向妻子写下“保证书”,保证以后不喝酒。黄其多照办了,并得到了妻子的谅解。此后,夫妻二人和好如初。
目前,董敏一家人过得非常幸福。每当提起当年离婚的事,夫妻俩都十分感谢胡发元。
工作受到肯定
胡发元30年如一日,不计名、不图利为群众办好事。这可苦了他的妻子涂祥粉。胡发元有两个儿子,家里的开支全靠妻子一人种责任田。说起胡发元当义务调解员的事,涂祥粉说:“几十年来,发元几乎没帮我种过地,也没有干过家务。他一门心思学法律,帮助群众打官司。”
由于经常干重活、粗活,涂祥粉身上落下了很多病根。即便如此,她也从来没有埋怨过丈夫,她认为丈夫干的是正事。“现在,两个儿子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身上的担子也轻了,我会继续支持发元的工作。”涂祥粉说。
大林镇党委书记吴群生告诉记者,近年来,农村经常发生群众上访告状的事情,可他们镇很少发生,这多亏了胡发元。胡发元义务帮群众化解矛盾,他的工作受到了全镇群众的肯定。前不久,正阳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桂荣,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胡敬忠等县委、县政府领导还专程赶到大林镇,对胡发元坚持义务调解的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