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燕(驿城区)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一个城市读书,那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低,一个月100元的生活费就可以吃得饱饱的,有时还略有盈余。
那一次,不知怎么回事,到月底了家里还没有把下个月的生活费寄来。我心里想,是不是母亲把我给忘了,就赶忙往家修书一封。信的内容我还记得,大量的篇幅是写我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还说我如何想念家人,结尾笔锋一转,说我口袋里没钱了。
不久,母亲给我寄来了一张汇款单,我一看只有62元钱,心里很不舒服。住在我上铺的女孩是一家医院院长的千金,她家一个月给她400元的生活费,她是一个典型的月光族,往往上半月过的是女皇的生活,到了下半月过的却是乞丐的日子。有时她还向我借钱。我常常想,同样是人,这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恁大呢。
我越想越生母亲的气,我这么争气的孩子上哪儿去找。我不但在学校努力学习,课余时间,同学们有的打牌,有的逛街,有的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而我则雷打不动地去图书馆看书。
去食堂吃饭我常常在一个固定的窗口打饭,原因是那个窗口有个胖胖的大婶,她每次给我打的饭菜总会比别人的多一些。我也不说什么,每次都给她一个甜甜的微笑。大婶是个好人,她不像有的打饭师傅,看着他挖了满满一勺子的菜,到了你的饭缸之前,他就开始用手腕抖动勺子,结果,那些能给你提供营养的饭菜又掉到了食堂的大盆里,盛到你碗里的只有大半勺子。
由于我去食堂吃饭都比较晚,有时菜卖完了,就只有吃馒头喝稀饭了。有一次,胖胖的大婶问我:“你为什么总怎么这么晚来吃饭?”我说:“我去图书馆看书了。”大婶疼爱地对我说:“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自从大婶知道我每天都去图书馆后,无论我打饭去得多晚,她都会给我留一份饭菜。
看着那张62元钱的汇款单,还有整有零的。我心里对母亲产生了懑对,应该说自幼失学的母亲对我的学习还是相当支持的,无论家里再紧张,母亲每个月都会先把我的生活费准备好。莫非家里出了什么事儿?
我急忙往家里写信,想问问家里的情况。就在这时,我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一封家书。母亲只上过两年初小,靠自学认识了不少字,可以看书、替村里人写信。母亲告诉我说,我的舅舅患了胃癌,舅舅家境不好,医疗费用都是我母亲张罗的,母亲把能借到钱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一遍。看到我写回家里的信才想起忘了给我寄生活费了,但家里实在没钱了,母亲只好把家里正在下蛋的几只老母鸡给卖了,一共卖了62元钱,全部都给我寄来了。
看到母亲的信,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那是感动的眼泪,也有羞愧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