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12月05星期五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12”促销难讨网民欢心

电商促销频繁 商品降价幅度小

发布时间:2014-12-05 08:12:14  

□徐小防

“双11”的硝烟还未散尽,“双12”又来了。不少市民的“双11”后遗症还未“痊愈”,新一轮的促销活动又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

“双12”打着“全民疯抢”的旗号,以折扣大、商品多著称。面对电商的频繁促销,网民早已疲劳,表示不再盲目网购,选择理性消费。

“双12”促销难讨网民欢心

今年“双11”,天猫24小时内销售额达到571亿元人民币。这份满意的答卷刚交上不久,淘宝又于1124日启动“双12”促销活动,并将拿出价值20亿元的购物券发放给网民。除了淘宝外,其他各大电商也花样频出。

然而,面对“双12”的诱惑,网民们的态度各不相同。一部分网民表示,离年底近了,家里需要置办很多物品,商家此时进行全面促销,正是抢购的好时机。也有一部分网民认为,电商的促销规则太复杂,根本不说打几折,看不到实实在在的优惠。

在经历了“双11”的血拼后,网友们的钱包大伤“元气”,还没及时补充又要投入到下一场血拼,明显战斗力不足。过于频繁的促销大战已经让不少买家产生了“消费疲劳”,对“双12”持观望态度。

被“双11”伤透了心

抢购商品时,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收到商品后,后悔的感觉又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不少网民在“双11”疯狂消费后,都有这样的感触。

“今年‘双11’,我在网上买了不少东西,只要看到喜欢的就放到购物车里。”市民梁臻说,付款后她发现自己买了近20件商品。“收到网购商品后,我感觉有一些质量很差,但又懒得换,只能放在柜子里‘压箱底’了。”梁臻说。

笔者的朋友王絮在“双11”前看中了一套儿童服装,就把它收藏到购物车里。“双11”准备付款时她发现,原来标价不足100元的商品,居然涨到了149元。

价格欺诈让买家很受伤,有买家在网上称,再不对价格欺诈行为加以监管,将会严重挫伤买家的购物热情。

“双12”促销力度小

“昨晚我和客服沟通了很长时间,但对方就是不包邮。”市民小曹早就想在网上购买一双运动鞋,没想到等到淘宝网“双12”促销,和网店客服的沟通却不顺畅。

和小曹一样,不少消费者都在感慨“双12”降价促销的力度并不大。“我们上网买东西本来就图个物美价廉,如果东西和平时的价格相差不大,那干嘛非要着急这一时买。”张女士从2003年就开始网购,在她看来“双12”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双11”。

频繁“造节”易造成消费乏力

一些消费者、中小电商和业内专家认为,只要不恶搞、不欺诈、注重提升产品和服务,类似的“购物盛宴”能极大拉动消费。然而,消费者消费能力是有限的,密集“造节”可能会导致“消费疲劳”。“11月有个‘双11’,基本掏空了口袋,12月来个‘双12’,加上交房租,年底的日子真可怕。”一位消费者说。

专家认为,电商“造节”紧盯的是消费者的口袋,频繁“造节”容易造成消费乏力。圣诞节在国内越来越受追捧,加上元旦、春节等传统消费节日临近,消费者肯定要考虑自己的“钱袋子”还能撑多久。

不仅是消费者,密集“造节”之下,一些网络店家也疲于应付。“今年‘双12’促销不设商家参与活动的折扣率门槛,中小商家很大程度上会被大商家‘裹挟’”。一位在淘宝商城经销靴子的店家告诉笔者,大商家打得起价格战,中小商家却难以应付。

“造节”对网购平台的杀伤力开始显现

事实上,购物狂潮之后随之而来的是退货浪潮,在经历了一段冷静期后,很多人对自己这种盲目跟风消费的行为后悔不已,“过山车”式网购给买卖双方带来满足之外,更多的则是疲惫。

相对于不少郁闷的消费者,也有很多网店经营商表示,集中消费导致快递速度过慢、部分电商的产品质量以次充好等问题集中凸显,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平台的形象。

如果“造节”让大家都很受伤,为何还会如此盛行?有关分析师认为,“造节”产生的销售高峰是非常态的,尽管不可持续,但这是对市场的有力刺激,让网购这种消费模式深入人心,相关行业的运营水平也在极端情况中得到锻炼,各大电商平台更是由此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