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永威
不少市民在购买东西时会发现,衣服标签、饮用水瓶身上会有“建议零售价”的字眼,而这些商品的实际出售价往往低于建议零售价。近日,笔者在市区走访发现,这种“明码”标出的价格不但没让消费者感到信赖,反而更加迷茫:建议零售价究竟是啥价?
“建议零售价”与出售价不同
9月10日,市民王彤与朋友在市解放大道东段一电影院门口购买了两瓶矿泉水,付钱时被店老板告知每瓶3元,而瓶身上印着“建议零售价2元”的字样。次日,她在市区一超市购买了同样的矿泉水,但她发现,同样标着“建议零售价2元”的矿泉水,促销标价是每瓶1.5元。
这让王彤很不解,“建议零售价”究竟是啥价?同一个厂家生产的同规格矿泉水,不同商家的售价咋有差别?
“建议零售价”水分大
近日,笔者走访市区多家超市发现,采用“建议零售价”这种标价方式在服装销售中最为常见,不少服装标签上标注的“全国统一零售价”或“建议零售价”远远高于实际销售价。
在市春晓街一服装店内,一件连衣裙标价牌上写着“建议零售价688元”,而实际销售价只有199元。在另一服装店,店主为招揽顾客,对消费者说:“‘建议零售价’太离谱,是故意给顾客看的。这件标价480元的衣服,你要实心买,就给260元吧。”
而在商场、超市、化妆品专卖店,一些商品的出售价基本能做到与“统一价”或“建议零售价”一致,并没有太大差别。但在网上商城,一些商品的出售价与“统一价”或“建议零售价”差很远,例如一瓶200ml装飘柔洗发水,建议零售价是每瓶9.9元,淘宝网个别商家却打出每瓶3.3元的价格。
“建议零售价”大多是厂家促销手段
多年从事服装销售生意的市民张胜告诉笔者,标注“建议零售价”的商品大多是厂家推出的新款商品,厂家制订“建议零售价”属于一种提议性行为,仅供商家进货、消费者购物时参考,不过现在这个价格标示已经演变成了一些厂商联手误导顾客消费的营销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遗憾的是一些管理部门对此无动于衷,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象的形成。
市工商部门有关工作人员告诉笔者,“建议零售价”原是厂家为防止商家漫天要价,增加商品价格透明度的手段,但一些厂家将所谓的“建议零售价”订得虚高,使商家在零售时能够利用厂家的信誉抬高价格,从而吸引批发和零售商进货。由此看来,虽然商家的要价远低于“建议零售价”,实际上仍然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建议零售价”已逐渐失去其本意。消费者在购物时千万不要被“建议零售价”迷惑,关键要看商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