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华(遂平县)
不知从何时起,酒桌上的酒盅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杯或者是大口的高脚酒杯。当然,那种“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式的古朴酒风也随之变成了“阵地战”似的激烈而短促。
很佩服古人造字的绝妙:品茶、饮酒。茶的酽淡,茶中的乾坤,只能一口一口地呷才能品味出来,至于那翻江倒海式的“龙饮”,只能叫干渴难耐时的“止渴”,是生理需要,上升不到精神层面。饮酒更是如此,酒中的曼妙,只能一口一口地啜饮才能体会出来。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句诗,正是人人向往的意境:窗外雪花飘飘,屋内红泥炭炉,主人和客人围炉饮酒,或慢声细语,或一言不发,其间不时传出啜饮声,听得出人生的苦辣酸甜,禅宗真味尽在其中。这才是饮酒,这才是酒文化。
如今,朋友相聚,肯定是无酒不成席。好不容易有了倾诉对象,按理讲应该吐吐心声,相互慰藉。可事实是,酒菜刚上齐,主人便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像急于攻占山头的勇士,争先恐后地端起偌大的酒杯轮番进攻,快刀斩乱麻,三下五去二,“死伤”一片,结束战斗。就这样,难得一次的相逢很快烟消云散,哪里有倾诉的机会?前天朋友小聚,谈此话题,大家均有同感。望着酒桌上那个个张着大口、贼亮贼亮的高脚酒杯,大家纷纷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一位朋友忽然站起来说:“什么感情深一口闷,干脆直接拿酒瓶灌得了!”
在当下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背景下,酒桌上的我等小人物根本左右不了自己,有的急着“赶下场”应酬,有的还得加班加点地赶活儿,哪有时间听你的倾诉?
我曾收藏一套传统的酒具,几次搬家都没舍得扔:一个形状如蟠桃的酒壶,7个精致的酒盅。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才是那种能饮出酒中乾坤的酒具。相信用这种酒具饮酒后肯定能渐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曼妙意境……
可惜,这套酒具再也没有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