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9月11星期四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大学精神之变

发布时间:2014-09-11 11:06:08  

据新浪网826

1919年,蔡元培把京师大学堂变成现代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1952年,中国大学学习斯大林模式,对院系进行调整,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社会学科全遭裁撤;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中国大学精神中兴。如今,大楼越盖越多,但大师的背影越来越远。

reny140940.jpg 

1977年冬,高考制度恢复,成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作出这一决策的是1977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他抓住恢复高考这一关键环节,为扭转教育战线混乱局面乃至实行全面拨乱反正、开辟新道路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图为1977年参加高考的学生。

 reny140933.jpg

1898年戊戌变法后,京师大学堂成立,成为我国最早的国立综合性大学。《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强调学堂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把“乃欲培植非常之才,以备他日特达之用”奉为创办大学堂的宗旨。

 reny140937.jpg

在中国,最早提出并实践“教授治校”主张的当属蔡元培。他对北京大学的改造,开创了中国教育新纪元。蔡元培提倡“教育独立”,信奉学术至上和大学自治,营造“思想自由”的氛围,使北京大学的改革成效显著。图为19218月蔡元培率中国教育代表团在檀香山。

 reny140934.jpg

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罗家伦就任校长后指出:大学应该承担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如果一个大学不能负担起创立民族文化的使命,便失掉大学存在的意义。”图为1936年,中央大学美术教授的女弟子在观看他作画。

reny140936.jpg 

民国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富裕家庭出身,衣食无忧可一心向学。图为1941年,齐鲁大学,未南迁而留校的学生。

reny140938.jpg 

1946年,冯友兰撰写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图为1946年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门前合影。

reny140939.jpg 

当时,中国政府缺少办学经验,非常倚重苏联专家的帮助。图为上世纪50年代末期,苏联专家别里绍夫在清华大学工作。

 reny140935.jpg

抗战期间,同在成都华西坝的还有中央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齐鲁大学。这就是长达9年的“五大学联合时期”。一种独特的大学模式应运而生——各校教师允许跨校讲学,学生允许校际间任意选课,承认学生的学分。图为194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体育舞会表演。

reny140941.jpg 

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追求真理、关注现实,学校的社团特别活跃。图为1981年北京大学学生自发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