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09月18星期四

按日期检索

放大 缩小 默认

烈士韩景隆用热血书写壮丽篇章

发布时间:2014-09-18 10:03:17  

 luf1409302.jpg

 luf1409301.jpg

□晚报记者  栗晨曦 /      /

韩景隆,又名胡凌云,平舆县西洋店镇后岗村人。1916出生,牺牲时仅31岁。

916日,记者冒雨采访了韩景隆的二儿子韩玉广。“父亲死得很惨,他的头被敌人割下来,挂在沈丘县城门很长时间,现在想起来我还心痛。父亲虽然是个文人,但他英勇果敢,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的一生虽短暂,但很有意义。我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在平舆县西洋店镇后岗村,74岁的老人韩玉广回忆起父亲胡凌云,几度哽咽。

当天,韩玉广老人与记者一起,重温烈士韩景隆短暂而又壮丽的一生。

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韩景隆,19166月出生于平舆县西洋店镇后岗村一个地主家庭。他自幼天资聪颖,6岁时,外祖父将他送到新蔡县胡营村上学。1928年,他跟随外祖父的一位好友到安徽省界首市就读两年,14岁进入新蔡县立中学读书。

1932年,韩景隆以优异成绩考入汝南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汝南简易师范学校)。汝南县城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说书卖艺的较多。每到课余,总有同学拉景隆去看热闹,大都被他婉言谢绝。待同学走后,他就独自一人看书写字,阅读了很多古今中外名著。由于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汝南简易师范部分教员是地下党。他们经常利用讲坛向学生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受此影响,韩景隆逐渐萌发了爱国主义思想。毕业那年,韩景隆接触了《共产党宣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马列主义书籍和进步刊物,思想有了很大进步。

1936年秋,韩景隆毕业,到西洋店镇付寨学校教书。在此期间,他除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外,还经常给学生讲爱国小故事,秘密指导大龄学生阅读进步书籍。

当时,中共地下党员傅纯恒也在该校任教,秘密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他看出韩景隆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便主动与他接近,常送给他一些进步读物,向他宣传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1937年春,经傅纯恒介绍,韩景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党的革命工作中。   

组建近20个党支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汝南“青年抗日救国团”兴起。韩景隆便与同乡、地下党员刘秉义(刘忠)组织起“青年抗日救国团西洋店分团”、“青年读书会”,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推动了抗日救国运动。

他们还把许多青年积极分子介绍到竹沟及陕北抗大学习。这些青年学习结束后,有的参加了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有的回到当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

1938年,韩景隆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开展农民运动。他白天教书,夜晚深入群众中,宣传革命道理。他和地下党员胡亮联合几十个村庄,组织了以西洋店为中心的“联庄会”,形成了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

1938年至1940年,韩景隆先后担任西洋店区委书记、西洋店中心区委书记、汝新边区区委书记,长期活动在平舆县的西洋店、万金店,新蔡县的河坞、胡营,正阳县的岳城,汝南县的王岗等地。

他不顾夏热冬寒,奔走于各地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常常累得两腿发肿。在他和刘秉义同志的领导下,汝新边区一带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党的力量不断壮大,组建了付寨、大陈庄、二郎庙、大周庄等近20个党支部。

做“卧底”,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19391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一整套反动的“溶共”、“反共”、“限共”的反共政策,同年春,汝南形势开始逆转,“青年救国团”等抗日群众团体被宣布为非法团体勒令解散。“联庄会”也被破坏。汝新边区党的工作不得不转入地下活动。

面对逆转的时局,新任中共汝新边区区委书记的韩景隆,不悲观、不气馁,英勇机智地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顽强的斗争。

韩景隆在汝新边区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恐慌,不仅遭到通缉,还遭到地方土匪邪恶势力的痛恨。他家里多次遭到敌人的搜查。敌人搜捕不到他,便将他父亲抓走,吊在树上严刑拷打。他的爱人和孩子被逼逃亡在外,但他并没有被白色恐怖所吓倒。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说服了母亲和妻子,遵照党的指示,一家人于19407月秘密转移到沈丘 。沈丘县委书记丁兆一(对外称五金店老板),以和韩景隆是同学为名,将其安排到沈丘县城平與小学。从此他化名王子彬,仍以教书作掩护,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19406月底,为了加强界首的工作,上级决定由三县分管改由沈丘县委主管,沈丘县委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界首。豫东地委抽调了部分优秀干部加强界首工作,任务是掌握敌人动态,保证豫皖苏解放区与河南地下党联系的安全。具体工作由沈丘县委书记丁兆一负责。10月底,沈丘县委将韩景隆由沈丘平與小学调往界首,任务是专门和中统特务头子柳守义打交道。

韩景隆经常和柳守义一起打牌、下棋、散步,很快就赢得柳守义的信任。不久,韩景隆就掌握了敌特在界首的分布状况和活动规律,并随时向党组织作汇报。党组织根据韩景隆提供的情报,及时制定斗争策略,使党时时处于主动地位。他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为掩护战友,他壮烈牺牲

19466月,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呼声,撕毁停战协议,以数十万兵力包围鄂豫边解放区,妄图一举摧毁边区根据地。

为保存实力,党中央指示,中原野战军及边区根据地党政机关,实施战略转移。韩景隆被任命为鄂东专属干部中队长。

1947年,豫皖苏军区决定开辟豫东南新区。同年2月,沈丘县由北至南先后建立政权,继沙河北建立沈鹿淮县政权后,沙河南建立了沈(丘)项(城)临(泉)县政权。5月,韩景隆任沈项临首任县长。

当时沈丘虽获解放,但地方反动势力十分猖獗,他们嗜杀成性,人民政权尚不稳固,敌我双方处于拉锯状态。韩景隆不顾个人安危,担负开辟新区的艰巨重任,既做群众工作,又搞武装斗争。在解放水寨(今项城县城)的战斗中不幸负伤。7月初,他带领20多名伤员,回到沙河北岸,在沈鹿淮县民主政府联系点北杨集区的张保园村养伤。

713日,杨集恶霸地主勾结国民党县自卫总队200多人,偷袭张保园村。韩景隆和军区派来的同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但终因寡不敌众,大部分同志牺牲,韩景隆为掩护战友不幸被捕,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时年31岁。

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恐吓革命群众,残忍地割下韩景隆的头颅,并悬挂在沈丘县城北门很久。

6岁时才见到父亲韩景隆

韩玉广说,他至今还记得与父亲第一次见面的情景。1940年,韩景隆曾匆匆回家一次,时隔6年,他才再次回到家乡。

那是1946年冬季的一个早晨,当时6岁的韩玉广刚从睡梦中醒来,就听到9岁的哥哥对爸爸说他还有一个小弟弟。随后,韩玉广看到一个高大男子走向里屋,抱起他就亲。在以后的两个月里,父亲就没出过门,天天在家里教小玉广《三字经》。

“在我记忆中父亲是那么温和。我对父亲也有很深的感情。可是两个月后,父亲就走了。我只记得父亲是大年初六走的,母亲在哭。父亲说19477月他一定会回来,没想这次离别竟是永别。”韩玉广哽咽着说。

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韩玉广一直在盼望着父亲回家,然而就在当年7月,韩景隆就已经英勇牺牲,但韩玉广一家不知道这个消息。直到1949年,同乡刘秉义回到家乡把这个消息告诉韩玉广的家人,他们才知道韩景隆已经牺牲。

得知韩景隆为革命死得如此壮烈,家人悲痛欲绝。1950年,韩玉广的爷爷和姥爷、舅舅到沈丘把韩景隆的尸骨迁回家乡。

“后人为父亲立了4座纪念碑,以寄哀思。一个在牺牲地张保园村,一个在沈丘烈士陵园,一个在平舆县烈士陵园,一个在我们村。”韩玉广说。

父亲的精神永远激励韩玉广

韩玉广告诉记者,父亲牺牲时,他7岁,哥哥10岁,母亲带着他们哥俩艰难生活,母亲整天以泪洗面。在那个吃不饱也穿不暖的年代,多亏他们的姥爷经常补贴他们,才支撑着他们一家正常生活下去。因为家里穷,韩玉广12岁才上学。

“在学校,每想起父亲我都会更加努力学习,但因为一些原因,我在学业上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母亲一直教导我们要以父亲为榜样,学习他身上的优点,做一个正直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韩玉广说。

其实,韩玉广这两年过得并不好,他的老伴去年患癌症去世,大儿子远在新疆和家里失去联系,三儿子在南方打工时出了车祸,落下终身残疾,只有二儿子在外打工养活他和两个孙女。

“如今,只有二儿子打工挣钱养家,二媳妇和三媳妇也离开了家,现在我一个人在家里带着两个小孙女上学,但是生活的重压击不倒我。”韩玉广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