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读者:今年3月21日,我们开设了《天中英烈之生前身后事》栏目,目前已发稿10余篇。几个月来,热心读者和市民为记者提供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线索,记者在采访中时时能感受到市民对英烈的崇敬之情。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9月30日设为烈士纪念日,今天适值“九一八”事变83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天中先烈的丰功伟绩,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之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今天开始,我们集中刊发一批反映先烈生平事迹和后人生活状况的稿件,希望读者和市民继续为我们提供线索,让我们共同把这个栏目办得更精彩。
□晚报记者 朱 晔/文 侯 飞/图
9月12日中午,雨势突然大了起来。在平舆县西洋店镇刘宋庄的一片空地上,一块纪念碑在雨水的冲涮下,碑上的文字格外醒目。
这块碑所在的位置是西洋店镇刘宋庄党支部遗址。
碑的后面这样写道:刘宋庄青年刘忠(刘秉义)在寒冻入党,以行医为名,在刘宋庄发展了刘秉均等人入党。1928年11月,建立了刘宋庄党支部,当时有9名党员,支部机关设在刘忠家,刘忠任支部书记。1929年秋,刘忠经豫东南特委特派员李渭宾介绍与新蔡县委接上了头。同年至1931年,刘忠以刘宋庄党支部为依托,在西洋店、万金店一带发展了傅纯恒、贺文昌等33名党员,经新蔡县委批准,建立付寨、贺庄、茨园李庄、郭寨4个党支部。党组织建立后,发动群众,筹集款物,购买枪支,铲除恶霸,开展匀粮济贫运动。抗战期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建立青年救国团,组织联庄自卫队,选送了陈冠友等一批革命青年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刘宋庄一带的党组织在长期的斗争中,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考验,数名党员被捕,刘秉均、史克敬等同志光荣牺牲。
通过查询史料,记者得知,刘秉义在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辗转到商丘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逝世。而他的二弟刘秉均在1946年的一场战役中壮烈牺牲, 年仅42岁。
9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平舆县西洋店镇刘宋庄。进入村庄,记者拦住一名村民,寻找刘秉均的后人。这名村民听后热情地说:“刘秉均是刘新里的老太,我带你去刘新里家。”
在这名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刘秉均的后人刘新里家。
在刘新里的描述中,记者仿佛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加入共产党打土豪
刘秉均,平舆县西洋店镇刘宋庄人,1904年出生,是刘秉义(即刘忠)的二弟。
刘新里今年46岁,是刘秉均的重孙。刘新里告诉记者,刘秉均兄弟四人,受老大刘秉义、老二刘秉均的影响,老三、老四也先后参加了革命战争。
1928年11月,刘秉义成立了刘宋庄党支部。当时有9名党员,支部机关就设在刘秉义家中。1929年,刘秉均在哥哥的影响下,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刘宋庄小组组长,是汝新边区一位锋芒毕露的人物。
1932年冬,汝新边区发生饥荒,边区地下党在中共新蔡县委的领导下,带领贫农开展轰轰烈烈的匀粮运动。当时,以谭学诗为首的恶霸地主不但不把粮食拿出来救济穷人,而且乘机兼并贫农的土地,极力勾结官府及地方武装,妄想武力镇压群众的匀粮斗争。
为打击敌人的反动气焰,鼓励群众的革命斗志,党组织决定立即镇压大地主谭学诗。刘秉均义无反顾地向党组织请求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一天夜里,他带领几位农民积极分子,趁谭学诗在家熟睡,翻墙入室处决了这个大劣绅,并于第二天公开分了谭学诗家的粮食。对此,百姓交口称赞。
至今,刘宋庄年纪大的村民还记得当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刘来讲话。顺口溜讲的就是当年地主豪绅惧怕刘秉均的情形。
开展轰轰烈烈的匀粮运动
在匀粮斗争中,不少地主慑于革命斗争形势,在农民面前点头哈腰,背后却捣鬼。
龚子明是西洋店的大地主、大恶霸,平日里勾结官府坑害乡民,匀粮运动结束后,他多次口出狂言威胁群众。
1933年春,刘宋庄党支部决定除掉龚子明,并向新蔡县委作了汇报。新蔡县委决定派刘秉均带领县委游击队执行这个任务。一天夜里,六七名游击队员从新蔡县秘密到达西洋店,刘宋庄党支部与游击队研究制订了战斗方案。
夜漆黑,风不大,雨不急,路上满是泥泞,刘秉均带领游击队,大约一个时辰就到了龚子明家大门外。两位队员没出一点儿声响就困住了门岗。屋内,正在打牌的龚子明抬头看见刘秉均,心里一惊站了起来。说时迟那时快,刘秉均从口袋里掏出手枪,只听“啪啪”两枪正中龚子明的心窝。
龚子明被共产党镇压的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土豪劣绅惶惶不可终日,群众们拍手称快。从此,刘秉均在汝新边区革命者中声望更高,经常奉命执行上级党组织下达的重要任务,为革命斗争出生入死,作出了杰出贡献。
刘秉义、刘秉均携手献身党的事业
1933年夏,刘秉均处决龚子明后,汝新边区党组织暴露。
国民党在汝新边区一带大肆清剿,刘秉均转移到外地隐蔽,不久后返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
1938年春,根据汝南县委指示,刘秉均、刘秉义、傅纯恒、韩景隆在付寨学校开会,决定重新建立刘宋庄党支部和付寨党支部。
那时,西洋店区委书记是刘秉义,刘宋庄党支部书记由刘秉均担任。兄弟俩互相勉励、彼此帮扶,共谋抗日救亡大业,发展党的组织。
1939年,“竹沟惨案”发生后,形势进一步恶化,党的工作不得不转入绝对保密的地下活动。当年11月,河南省委组织部派张昕(张文华,山东人)到西洋店担任中心区委书记。这时全县共建立27个支部,党员179人。
1940年3月,西洋店中心区委组织刘秉义等30多名干部相继转移到新四军彭雪枫部。同年夏,根据汝南地委的指示,已经暴露身份不能继续隐蔽的汝新边区区委书记韩景隆、张国和等人转移到豫皖苏区和鄂豫皖边区。
当年4月,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大规模反攻,形势日益恶化,中共汝南地委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打通与鄂豫边区的交通联系,撤退干部。
同年9月,刘秉均途经正阳、确山、淮南我党建立的联络点,渡过淮河、浉河,穿过日伪统治区,越过岗哨密布的信潢公路,来到新四军五师创建的革命根据地鄂豫皖边区从事地下工作。
1943年,刘秉均调入新四军五师。1946年,在五师突围战役中,刘秉均浴血杀敌、冲锋在前,壮烈牺牲于罗山县南道湾,年仅42岁。
战友被害,刘秉义带一支人马杀回
刘新里不仅对刘秉义、刘秉均的事迹记忆犹新,而且记得刘家兄弟的战友韩景隆。
韩景隆也是平舆县西洋店镇人。1947年,豫皖苏军区决定开辟豫东南新区。2月,沈丘县由北向南先后建立政权,继沙河北建立沈鹿淮县政权后,沙河南建立了沈项临县政权。5月,韩景隆任沈项临县首任县长。
当时,沈丘县虽获解放,但地方反动势力十分猖獗,韩景隆担负开辟新区的艰巨重任。在一次战斗中,韩景隆不幸负伤。7月初,韩景隆带领20多名伤员,回到沙河北,在沈鹿淮县民主政府联系点北杨集区的张保园村养伤。7月13日,杨集恶霸地主勾结国民党县自卫总队200多人,偷袭张保园村。韩景隆和军区派来的同志带领30多名武装人员展开殊死搏斗,但最终因势单力薄,除一小部分同志突围外,大部分同志在战斗中牺牲或被俘。
韩景隆不幸被俘。国民党反动派残忍地割下韩景隆的头颅,并将其头悬挂在沈丘县城北门。为给韩景隆报仇,3天后,刘秉义带着一支人马杀回,大杀了敌人的威风。
后人珍藏刘秉均的烈士证
在刘新里的家中,还珍藏着刘秉均的烈士证。
刘新里告诉记者,虽然经过了几代人、搬了几次家,但是这个烈士证一直被刘家人珍藏着(如图)。
战争胜利后,刘秉义转业到商丘工作。
“那时候,我只知道大老太爷是个大官。我经常在他办公室玩,大老太爷对我也很好。”刘新里告诉记者,他在商丘一住就是好几年。
在商丘的那几年,刘秉义经常和刘新里讲战争年代的事,讲述刘家四兄弟的革命史。
在刘秉义的讲述中,刘新里知道,除了刘秉义、刘秉均,刘家另外两个兄弟,一个被敌人活埋了,另一个辗转到周口落了户。
“虽然当时我年纪小,但是我知道刘家是革命家庭。”刘新里说。
在商丘住了几年,刘新里找到刘秉义,想让他为自己找个工作,可是被拒绝了。“那时候,在商丘工作的人都知道俺大老太爷刚正,从来不干开后门的事。”就这样,刘新里在商丘打了几年工。
1988年,刘秉义去世,周口等地的老红军以及老红军的后代参加了刘秉义的追悼会。
刘秉义生前曾多次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刘秉均的烈士证。刘新里牢牢记住了这句话。
“遗憾的是,当时战乱,老太爷的遗体没有找到。没办法,我父亲给老太爷立了个空坟。每年清明,刘家的后人都会去扫墓。”刘新里告诉记者,去年,平舆县在村里为刘宋庄党支部立了遗址。
“一有空,我就会来这里看看,读读碑文,也算是对战争年代牺牲烈士的一种怀念。”刘新里说,这是他表达思念的唯一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