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放 (遂平县)
童年的游戏中,推铁环是我的最爱,至今想起,那熟悉的声音还在耳畔萦绕。
“七五八”洪水过后的第二年,生产队里的麦秸垛刚刚立起的时候,7岁的我央求父亲为我做一个铁环。父亲在家里找到一根铅笔粗的钢筋棍,拿到本村张铁匠家里。张铁匠利用做镰刀、锄头的机会,将钢筋棍做成了一个泛着青光的大铁环,又在火炉上做了一端为“u”字形的铁棍儿,至此,大功告成。当我跑过去,接过还带着父亲体温的铁环、铁棍儿时,如同接过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贝,吃饭时肩挎着,睡觉时脚蹬着。出门玩耍时,伙伴儿们常围着我团团转。
最美的还是中秋之夜,中秋月饼香又甜。收秋的乡亲们早早收工,母亲忙着做一顿可口的团圆饭。自家养的小公鸡早已拾掇干净,焖在锅里,香飘四溢,惹得馋猫似的我围着锅台转来转去。又脆又香的芝麻焦馍和焦花生摆放在了院中的石桌上。父亲在庭院里采摘红红的石榴、黄黄的香蕉梨,还扒出烘好的红里透亮的柿子。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月上柳梢,一家人围在庭院的石桌旁,赏明月,听母亲讲年年重复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的农村,没有电,更不用说电视了。吃过团圆饭,天清如水,月明如镜。队里的社员们陆续来到村东头的打麦场里,男人们三五成群地靠在稻谷堆旁,或躺在高粱垛上,吸着自己卷的烟,谈论着今年秋季的收成和来年的打算。女人们拿着针线,边做边聊今晚的美餐,或家长里短。
这里成了我们儿童的乐园。我们推着铁环穿梭于谷堆与高粱垛之间、穿梭于芝麻捆与豆垛之间、穿梭于吸烟的男人与唠嗑的女人之间,跑着跑着,犹如穿梭于彩云之间,向月宫奔去。
推铁环发出的响声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大人们怂恿我们进行比赛。比赛时,我脱掉上衣,使出浑身解数,可惜只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头名被春山取得。这样的结果我很满意,因为我努力了。月上中天,虽玩兴未尽,但不得不与大人们一同回到家里。
人到中年,每每回到故乡,见到儿时的伙伴儿,就无比亲切,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每当谈起少时推铁环的情景,总会哈哈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