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强
抄手砚始于唐末,流行于北宋期间,由唐代萁形砚演化而来,因其形制方便拿取而称抄手砚、插手砚,又因当时有一种叫太史的官最喜欢使用这种砚,也称“太史砚”。砚面呈门字形,无纹饰,继承了宋代朴素简约之美,一直影响着元、明、清文人的审美,成为后世经典的砚造型。
早期抄手砚主要表现形式为倒梯形,上阔下窄,砚堂与墨池相连为斜坡式,砚侧四周向内收敛,抄手的空间如砚堂的斜面坡式,其砚的外形和砚堂的形式都与箕形砚相似,是箕形砚的新发展,流行于唐末时期。到了宋代以后,抄手砚渐渐演化为长方造型、砚身偏高、砚形偏小,砚堂平坦而浅,墨池窄小而深。整个造型由线与面构成,没有明清砚台繁缛的雕刻工艺,也没有夸张的造型,以简洁的手法塑造独特的宋代文人情趣,体现了宋代文化艺术和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与宋代的瓷器、文字、诗词一脉相承,代表了宋代的文化。
笔者收藏的抄手砚为典型的早期砚制,年代应为五代至北宋早期,砚石为端砚,是当时文人墨客喜欢的品种。此砚做工大方,线条挺拔,造型流畅。该抄手砚虽然只有14厘米长,但做工规矩,小中见大。抚摸砚台,温润如孩童肌肤,呵一口气,砚面潮湿犹如雾气缭绕,把手此砚,真切感悟到宋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