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晚报数字报

2014年11月27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赴印度洋科考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5日起航 计划下潜20次

发布时间:2014-11-27 08:20:11  

zhangxj141158.jpg 

 zhangxj141156.jpg

 zhangxj141159.jpg

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并海试成功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5日从江苏江阴起航赴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第三航段任务。这是“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热液区作业。此次“蛟龙”号计划在西南印度洋科考中下潜20次。

“蛟龙”号此次计划下潜20

随船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陶春辉告诉记者,此次“蛟龙”号将在西南印度洋的4个海底热液区作业,其中1个热液区是活动的,也是科学家最为关注的。

“我们对此区域热液活动已进行了多次调查,这次是要发挥‘蛟龙’号定点、精细作业优势,进行微观调查,取得以往调查设备和手段所不能取得的认识。”陶春辉说,“‘蛟龙’号在这个海区作业将对此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评价起到重要作用。”

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的形状一样堆积起来,又被称为“黑烟囱”。

2011年,中国在西南印度洋获得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蛟龙”号此次印度洋之行就是在这个矿区作业。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在国际海底区取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底矿区最多的国家。”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说,“此前,‘蛟龙’号在多金属结核矿区和富钴结壳矿区都进行了下潜作业,这将是‘蛟龙’号首次赴海底热液区较多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作业。”

潜航员唐嘉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海底热液区是“蛟龙”号从未去过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环境和地形相比之前去过的多金属结核区和富钴结壳区复杂得多,不确定因素也更多一些。

据了解,此前“蛟龙”号没有明确的作业点,试验性应用中试验性目的更多一些。而之前通过其他调查工具对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已进行了多次调查,了解到很多信息,这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中将更偏重应用,要求“蛟龙”号“指哪儿打哪儿”,作业目标和作业点非常明确,难度也就更大。

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高级顾问刘心成表示,“蛟龙”号印度洋科考还面临维护保障新人多和下潜人员多的挑战。“蛟龙”号保障团队正在由研发设计团队向业务化运行团队移交,研发人员大幅减少,很多维护保障人员需要在航次中不断学习。

据了解,此次“蛟龙”号还将搭载很多新式作业工具,对这些新设备和作业工具进行验证,并拓展“蛟龙”号的功能。新作业工具包括热液保压取样器、海底高温帽、多参数化学传感器、宏生物取样器以及海底长期观察的设备和工具。

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于25日从江苏江阴正式起航后,预计1216日停靠毛里求斯港补给,1221日从毛里求斯前往调查海区开展第二航段调查任务,预计2015121日返回毛里求斯补给,2015年1月24日,从毛里求斯前往调查海区开展第三航段调查任务。整个科考任务结束后,“向阳红09”船再次靠泊毛里求斯补给,预计2015年3月19日返抵青岛。

“蛟龙”号载入潜水器于2012年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上同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2013年步入试验性应用,取得了丰富样品和科学成果,帮助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新的物种。此次“蛟龙”号计划在西南印度洋科考中下潜20次。

“蛟龙”号将迎来“85后”“90后”潜航学员下潜

此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赴西南印度洋执行科考任务,6名“85后”、“90后”潜航学员将组成第二批潜航员并作为副驾驶随“蛟龙”号下潜,其中一名还是“90后”。

这些潜航学员选拔历时半年,经过报名、初选、复选、定选及政审考察等环节,去年底才正式选出。

潜航学员张奕告诉记者,他们6人都是应届毕业生,今年7月才正式毕业,其中2人为女性学员。去年底选拔结束后,他们6人就到了“蛟龙”号研制单位中船重工,学习“蛟龙”号的构造、电气、生命支持、机械等各方面知识,以便迅速对“蛟龙”号有深入专业的了解。

这6名潜航学员最大的1985年出生,最小的1990年出生。他们从今年7月开始接受为期两年的培训,并有望在2016年通过考核后成为正式潜航员。

在今年6月至8月进行的“蛟龙”号科考任务中,由于尚未完成全面系统的理论与实际操作培训,这6名潜航学员没有随潜水器下潜,但全程参与了潜水器的维护保养。

出海归来,他们6人到北京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接受了1个月的体能、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训练。“心理素质培训的收获是最大的。培训老师就是培训航天员的老师,他们跟我们讲了如何放松心理、如何释放压力、如何团队协作和默契,有些是讲授,有些则通过游戏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张奕说。

“另外,心理老师还教我们表象记忆,因为实践操作‘蛟龙’号的机会很少,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不断熟悉‘蛟龙’号操作的流程和规范。”张奕说。

在6名潜航学员中,赵晟娅年龄最小。“有人觉得潜航员坐着不动,并不需要多少体力,其实,八九个小时保持一个姿势,注意力高度集中,对体力和耐力的要求是很高的。”她说,在日常工作中,他们非常注意锻炼身体,做做俯卧撑或者仰卧起坐,提高和保持身体素质。在北京训练时除了对耐力和柔韧性的训练外,还有3000米至5000米的长跑。

结束北京的培训后,他们6人就前往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对“蛟龙”号进行维护保养,为即将在西南印度洋进行的科考任务做准备。

“这两个航段有机会实践操作,我们非常期待。” 张奕说,“我们看过美国‘阿尔文’号在热液区作业的视频,非常兴奋。我们渴望自己能在这种非常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参与潜水器操作,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尽快成为合格的潜航员。”

科考队员在海上都吃啥

“蛟龙”号此次航程历时近120天,是“蛟龙”号科考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这么长时间科考队员在海上都吃些啥?

“向阳红09”船管事陈志斌告诉记者,目前,船上准备了3000公斤大米、3000公斤面粉、750公斤牛肉、500公斤羊肉、1500公斤鸡鸭肉、2000多公斤猪肉……

说起补给,陈志斌如数家珍,一口气说出10多种。“肉和面食不要紧,一直吃到回青岛都没问题,最麻烦的是蔬菜和水果,因为它们的保鲜时间太短。”陈志斌说,“带叶的蔬菜在国内准备了3000公斤左右,12月中旬到毛里求斯补给的时候再补充一点,估计第一航段就够吃了。”

据了解,“蛟龙”号会在12月中旬、明年1月中旬和任务结束后分别3次停靠毛里求斯,主要补给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但即使这样也不能保证一直有新鲜蔬菜和水果。

为了能让新鲜蔬菜和水果保存的时间长一些,“向阳红09”船员想了很多办法。“我们每隔3天就把冷库里的蔬菜倒一下位置,这样可以防止放在下面的蔬菜腐烂,同时也清理一下已经腐烂的蔬菜。”厨师张彤炜说,“另外,蔬菜进库时,先放在风机前面吹干表面水分,这样能延长保存时间。”

90多名科考队员来自天南海北,厨师会变着花样让大家吃好。但即使是“厨神”也很难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有些人爱吃辣,有些人爱吃酸,这就需要自备一些调味品,辣椒酱、陈醋都出现在了补给物品目录中,用丰富的味道来调剂一下乏味的航行生活。(据新华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